體驗古城的山水與風土
山
地勢:太行山脈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墻將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隔開。由太行山向東經過短短30千米的山前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東直到渤海灣300多千米,整個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地形:正定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沖洪積扇的中上部,為山前傾斜平原。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陳家疃一帶)至65米(蟠桃一帶)之間,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縣城海拔高度為70.0米。
地質:正定位于太行山東部的南北30~60千米寬,東西80~100千米長,厚度為800~2600米的一整塊沉積巖石上,沒有地震帶,地震基本裂度7度。地表向下揭露厚度17.00米范圍內,可分為4層。最上層為耕土層,厚度0.4~0.6米,第2層為輕亞粘~亞粘土,厚度為2.75~5.5米,第3層為砂類土,厚度為0.3~5.28米,第4層為粘土。無不良地址現象,地下水無結晶性侵蝕和分解性侵蝕,適宜建筑。地表所出露的各類地基承載力:沙類土一般在14~24噸/平方米,亞沙地在13~20噸/平方米,天然地基承載力一般為12噸/平方米以上,適合于一般民用及工業建筑。
氣候
正定位于北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大陸季風氣候明顯,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氣溫:日平均氣溫13.1攝氏度,最高氣溫42.8攝氏度(2004年7月15日),最低氣溫-26.5攝氏度(1951年1月8日)。濕度:平均相對濕度62%。風向:年平均風速1.4米/秒,7級以上大風天數9天,全年主導風向西北風。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達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僅265毫米。霜雪:初霜日平均為10月17日,終霜日平均為4月4日,無霜期年平均198天。降雪:初雪日平均為12月1日,終雪日平均為3月9日。土壤開始凍結日平均11月12日,終凍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凍土層深度為54厘米(1984年)。日照:平均日照時數2527小時,日照率58%,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發: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水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發源于西部山區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匯流于白洋淀;南部滏陽河水系匯入寧晉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東部獻縣洪泛區。遇有大的降水時,山高坡陡洪水奔瀉而下,東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暢,在白洋淀、寧晉泊、獻縣泛區大量滯留,形成大面積滯洪區。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鄰接平原(山前傾斜平原)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都在山前平原上,由此形成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經濟發達地區。
河流:滹沱河是流經正定縣的最大河流,位于縣城南部,距南城門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東南流向,境內長34.6千米,河床寬3~5千米,安全泄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木刀溝位于正定縣境北部,自陳家疃入正定縣界,東經西平樂鄉出境,境內長10千米,安全泄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周漢河,緊靠滹沱河東行,繞縣城西、南、東三面,由固營村出境入藁城市,河長27千米。安全流量40立方米每秒。磁河于正定縣西北陳家疃村、西宿村一帶入境,西北——東南向,至咬村、東楊莊一帶出境入藁城,境內長23.5千米,寬5千米,河道總面積6.15萬畝,久無水,也不行洪,為干枯河道沙質河灘,俗稱“老磁河”。
水源:正定縣地質構造砂卵石比例較大,天然補給條件好。全縣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8億立方米。淺水層含水組(0~70米)蓄積量338億立方米;中層承壓水組(70~160米)蓄積量為661億立方米。水質好,礦化質在0.2~1克/升,ph值在6.5~7.8之間,汲取地下水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即可直接使用,是理想的生活飲用水和工業用水。
土壤
土壤類型分為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是褐土,占土地總面積的80%,除滹沱河及其沿岸,均屬褐土區。
耕層土壤平均有機質含量為1.24%,全氮含量0.077%,速效磷為10.6ppm,堿解氮為59.4ppm,速效鉀為94.4ppm。土壤養分狀況在全國屬于中等水平,河北省屬上等水平,是農作物單產高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 古城 太行山 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