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底古寨
岱廟山門前的石獅子
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晚宋代就有之。廟內最早的建筑遺存為正殿天齊殿,于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重修,此后金、元、明、清歷代又屢加整繕。全廟建筑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由山門而進為下院,古人以碧水清潭、奇樹翠竹輔襯殿宇亭臺的建筑手法,構成一方獨具特色的廟宇園林景觀。院中有魚沼和龍泉井各一,魚沼的北側由翠綠的竹圃相圍,龍泉井的東側是兩株蒼勁的“人字檜柏,其樹冠若傘狀華蓋,挺拔相依。而更為罕見的是,聳立于山門西側的千年“銀杏王,是獨雌無雄,單株孕果,且每年果實累累,堪稱為冶底岱廟的一大奇觀。
金大定五年(1165年)重修的天齊殿
由前院拾級而上,穿過“魚吞清月、“柏映寒潭兩道掖門,便是岱廟的上院。上院的正殿是最具文物價值的天齊殿。該殿坐落在岱廟的中軸線最北端,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九脊頂。門柱為方形抹角,覆蓮式柱礎,柱上刻有金大定五年(1165年)重建時的布施題記。柱頭上用五鋪作斗拱,撐托檐頭及屋架。其門額、門檻全用青石雕花,其刀法嫻熟,構圖嚴謹。門墩石上各雕獅子一對,形象生動,技法精湛。殿內原來的塑像現已不存,但原有磚砌神臺、神龕花罩卻保存完好。神臺高約一米,由27幅精美磚雕一列排開,圖紋有龍、鳳、吉獸、花、鳥等,其雕刻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大型神龕花罩以透雕、浮雕手法,將龍紋、花草、巨獸、人物等雕刻得栩栩如生,美妙絕倫,是不可多得的木雕藝術精品。
形制峻美的元代舞樓
天齊殿的正南方,是岱廟之舞樓。其建筑呈正方形,在一米多高的臺基上由四根砂石柱向上撐起,柱頭施大額枋,斗拱為五鋪作。內部梁架為抹角疊木八卦形木構架藻井,通樓不使一釘,結構別致精巧。關于舞樓的創建年代已無詳記,最早見于岱廟明永樂二年碑記“小二門之間有樓焉,觀其建筑形制應為元代之作。此外,岱廟的殿頂琉璃飾品和殿內的金代壁畫也十分精美。可以說,冶底岱廟匯聚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無論從建筑風韻、歷史文化、戲劇藝術等諸多方面講,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冶底村現存的還有老君廟、祗園寨、南佛堂等古建筑,它們和那些古街、古民居一道構筑了冶底悠久的歷史。回望過去,珍惜現在,冶底村一定會在當今的發展大潮中,利用好這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并以它自己特有的本色,去迎接新的輝煌和未來。
關鍵字: 冶底古寨 冶底村 澤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