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鎮
巴公村的老北街
素有“太行明珠之稱的巴公鎮,位于澤州縣北部,距晉城市區17公里。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文化發達,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歷史上就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
巴公,春秋戰國時曰“巴子城。公元前624年,因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主于此而得名。五代時期,后周與北漢著名的“巴公原之戰即發生在這里,它被視為我國古代軍事戰爭以少勝多的范例。金代開始設鎮歸澤州管轄,一直延續至清均為巴公鎮。因該鎮地形南高北低,前有龍王山,后有巴公河,西依崗,東為川,村落狀如龍形,故舊有“龍崗鎮之稱,古來為名震太行的歷史重鎮。
明清時期,巴公鎮是南下沁陽、焦作,北上潞州、太原,東去輝縣、新鄉,西到候馬、平陽的交通要道。這里店鋪林立、商貿云集,人口繁華,是澤州北部重要的物資交易中心。據有關資料統計,當時巴公南北三里長的大街上共有各種店鋪九十多家,個體商販近百處。其中最有名的為“永和公京貨店,“華茂永雜貨店,“公益勇酒店,“義和厚油坊等十幾家較大的商號。每逢集日,附近村民和遠方的商賈都云集巴公,或前來購物,或出賣商品。滿街都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古鎮的商品交易十分興旺。
堯頭村古閣古槐
巴公不僅是當年的繁華大鎮,而且古建筑十分豐富。既有明清時期的豪門大院,又有氣勢恢宏的牌樓廟宇,而且境內的石佛造像和碑刻經幢等文物古跡多達五十余處。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巴公村還比較完整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南北兩河清水長流,村中的三個雙眼井和兩個碧藍的泊池終年滋潤著巴公肥沃的土地。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和村內保護力度不夠,現村中除保留著古樸的南北老街和十余處明清大院及部分寺廟建筑外,原長街中段巍峨聳立的三座牌坊和東岳廟、關帝廟、三串閣及“岳家院、“楊家院等名門大院已蕩然無存。唯有村南的兩株千年銀杏還在開花結果,見證著古鎮的輝煌和歷史。
關鍵字: 巴公鎮 文物古跡 普照寺 馬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