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殿前叩拜只為金榜題名
出南大街,我們來到城隍廟街,這條街上有文廟、大戲院和城隍廟。我們先去了大戲院,戲臺上唱戲和雜耍正濃。平遙大戲堂位于古城九龍壁處。大戲堂原名“禮樂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歷史上曾為官紳禮賓、商賈休閑和演戲燕舞名所。一代宗師啟功老先生為平遙“大戲堂”題寫了堂名。大戲堂園區包括九龍壁、戲廊、古典式封閉式大戲堂演歌廳、酒吧區和東南海賓舍等六部分組成,其中九龍壁和大戲堂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去時,戲臺上正在演戲,我們也找了個座位,要了茶既休息了,又欣賞戲了。
戲文城廟
戲文城廟 (1)
戲文城廟 (2)
戲文城廟 (3)
戲文城廟 (4)
戲文城廟 (5)
戲文城廟 (6)
出大戲院,我們從側門進了文廟。平遙文廟據說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保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筑群,最大的孔子及儒學先賢塑像群。文廟始建年代不詳,據記載,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現存建筑大成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明清所建。廟坐北向南,四進院落,中軸線上排列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等建筑。平遙文廟的主入口是氣勢恢宏的欞星門,第二進院是大成殿。資料介紹,大成殿為文廟主殿,建在高一米的磚砌臺基上,西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布瓦覆蓋,琉璃脊飾。梁架結構為十架椽,用六柱。內柱之間,以復梁拼成的草袱承重,草袱以上,用四椽伏,平梁叉手,儒柱,駝峰等層層支疊。草袱以下設天花板,中央置藻井。斗拱有柱頭鋪作和轉角鋪作,而補間鋪作以大斜梁代之。殿之當心間的兩縫間,僅有中柱兩根,采用了減柱手法。在東西次間的兩縫位置上,各砌南北向隔墻,殿內北面,砌東西隔墻,與前者聯為一體,形成倒凹字平面,殿前月臺,青石圍欄環繞。 大成殿屬宋式建筑體系,深具宋代遺風。從大成殿脊博墨筆題記“維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月一日辛酉重建”可知,殿之重修時間在公元1163年,清代有過保養性維修。殿內主要奉祀“孔子”、“四配”、“十哲”,主像為孔子,頭戴十二琉球冠冕,身著十二章服,手執圭板,面部溫和而嚴厲,神態威而猛,恭而安。穿過大成殿兩側的東西腋門來到第三進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后墻上碩大的“魁”字。傳說本地如有高中的狀元,可從欞星門中間甬道進入大成殿,即可打開“魁”字門,通往敬一亭舉行祭天儀式,寓“一舉奪魁”之意。 如今,“魁”字前立有一黃色的“躍龍門榜”,據說高考學生可往上填寫自己的名字。“躍龍門榜”前有一龍門,意為躍龍門。
我們去時,正值高考前夕,有不少的學生來大成殿拜孔子。
戲文城廟 (7)
戲文城廟 (8)
戲文城廟 (9)
戲文城廟 (10)
戲文城廟 (11)
戲文城廟 (12)
戲文城廟 (13)
戲文城廟 (14)
戲文城廟 (15)
戲文城廟 (16)
戲文城廟 (17)
戲文城廟 (18)
戲文城廟 (19)
戲文城廟 (20)
戲文城廟 (21)
戲文城廟 (22)
戲文城廟 (23)
出文廟過街就是城隍廟了。城隍廟按照“天人合一”的禮制,以城內南大街為軸,同平遙縣衙東西相對稱,城隍廟居上首。它以城隍正殿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廟、財神廟(附真武樓)四大部分組成,建筑規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在國內縣級城隍廟中當屬珍品。城隍廟在建筑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結構形式,開間、上限、木雕雀替圖案以及琉璃構件的使用,都嚴格遵循當時封建禮制,而且工藝上乘,多有獨到之處。每間亭臺樓閣,都注重雕梁畫棟,精磨細琢,十分考究。進入第一進院落,看到的是戲臺背面,出“敢入”二字,為清代我國著名書法家傅山老先生親跡。
戲文城廟 (25)
戲文城廟 (26)
戲文城廟 (27)
戲文城廟 (28)
戲文城廟 (29)
戲文城廟 (30)
戲文城廟 (31)
戲文城廟 (32)
戲文城廟 (33)
關鍵字: 九龍壁 南大街 城隍廟 平遙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