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四面鐘”的由來
在和平路與哈密道的交口處,有個叫“四面鐘”的地方。它是一棟兩層高的灰色樓房,始建于1908~1910年之間,建筑面積429.5m2。磚木結構,在樓的轉角處二樓頂建有一個鐘樓,鐘面分別朝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故稱為“四面鐘”。現在仍將“東北起興安路、西南至新華路、西北起鞍山道、東南至沈陽道一帶”,方圓約0.125平方公里路段稱為“四面鐘”。由此可見當年四面鐘的影響。
四面鐘
早年,在天津市曾有三個“四面鐘”。分別是:東北角、東站(老龍頭車站)郵電局和現四面鐘。因和平路(當時稱旭街)的四面鐘位于市中心位置,且在1916年旭街有軌電車(黃、蘭牌)通車后,在此鐘樓門前設立站牌,而得此名,從此四面鐘逐漸成為了有方位意義的區域名。
在1898年,日本帝國主義根據同清政府簽定的《天津日本租界條款》和《續立條款》的規定,在該地區劃定了租界地。當時該地是一片洼地,和平路(旭街)也未建成。到了1902年,日本領事館責成“東京建物株式會社”在此地大興土木,相繼開始了填土、修路、建房工程,至1920年旭街已初具規模。
為了進一步控制和奴役中國,日本帝國主義便在此地設立了總領事館,至此,日租界逐步擴張到了:北起多倫道、南至錦州道,東起海河邊(現張自忠路)、西至南京路(墻子河),包括海光寺在內的租界地,并在租界地內設立了總領事館、警察署、銀行(現址:錦州道與張自忠路交口處,機械總公司大樓,叫“三井洋行”)以及居留民團等統治或金融機構,界內還設有日本駐軍(現海光寺、血研所、272醫院等處),日本寺廟(現鞍山道與南京路交口處)、大和公園、日本憲兵隊(現八·一禮堂和天津房屋鑒定設計院內),形成了名符其實的“國中國”。
起初,租界地剛剛劃定,不很繁華,日本僑民不多,剛建成的四面鐘樓樓下門臉房由中國人買下,做西藥生意,名叫“德順西藥房”。當時天津西藥房較少,此地因地點好,生意十分興隆。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旭街北端又建起了中原公司大樓,專售日本貨,南側的法租界又建起了勸業場、天祥、浙江興業銀行、國民飯店等大型建筑,旭街和法租界的“杜總領事路”早已通了有軌電車;日僑也大量涌入,日本人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打算開設商店,而“德順”此時因生意紅火也不情愿搬遷,后來日本人找到了租界地領事館,以“此地已被大日本國所征用,其商店、鋪面應由日本人經營”為由,以強勢力迫其搬出,“德順”無奈,只得遷到了對面。“德順”原址改為了日商經營的“檻(k?n)村洋行”,房產主為日本人叫檻村文吉。“檻村洋行”專營照像器材,也售歐美像機、膠卷等物。據史料載,該洋行名為商店,實為日本特務機關的秘密聯絡點,在“七·七事變”前向日軍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情報,并為日軍全面占領京、津地區做了大量的組織準備工作。
抗戰勝利后,該樓又幾易其主,先變為山西省消費合作社,銷售救濟署的剩余物資和清倉物資。解放后,四面鐘樓逐步進住了居民,到“文革”前夕,該樓劃歸為原“二商局”,樓下門臉為“大豐收”食品店,后改為“康樂食品店”。四面鐘在地震后被拆除,在2000年整修、改造和平路工程中,加固了四面鐘樓,四面鐘恢復了原貌,為和平路又增添了新景觀。
關鍵字: 和平路 建筑 轉角處 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