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石家大院那點事兒
來天津,您不能不去看看石家大院。
大院內景色
大院坐落于天津楊柳青,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了。而石家在當地生存繁衍的歷史已有200多年。石家是當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財勢顯赫,聲名遐邇。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石氏先人即從山東到天津一帶操船營運。乾隆五十年(1785),從石衷一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道光三年(1827),石獻廷的兒子們遵照父親遺囑,分家另過,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寶福早逝,老二石寶善立長門福善堂;老三石寶慶立二門正廉堂;老四石寶苓立三門天錫堂;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錫堂的后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者,但大多是紈绔子弟,吃喝玩樂,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門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寶珩長子石元俊在咸豐十一年(1861)科考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業經營,使得買賣興隆,資產巨增。
石家大院
光緒十年(1884),石元仕繼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于擴大政治勢力,努力結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石元仕帶頭出資在家鄉辦“支應局”,使地方免除許多禍亂,因而得到清政府賞識,先后被李鴻章和慈禧召見,并賞給他一個四品卿銜,一時名重津門,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從而確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資本家與一身的社會地位。
石元仕去世后,其家人即離開尊美堂老宅,全部遷往天津定居。民國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勢力不凡,喪事必得大辦,致使家業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負債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變賣他人。其后人有位叫石揮的,是石家老三石寶慶正廉堂這一支的后裔,在中國話劇界頗有些名氣。他原名叫石毓濤,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上海劇藝社、上海職業劇團、苦干劇團、中國演劇社等話劇演出團體,演出過《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劇目。他還寫過話劇劇本《云南起義》,導演過《福爾摩斯》等話劇,被人們譽為“話劇皇帝”。1941年進入電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攝的《亂世風光》中任主角。1947年到1951年石揮在文華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間,他主演了12部影片,導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這一輩子》是他根據老舍的原著自編、自導、自演的優秀作品,此片曾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被稱做“平民史詩”。
石揮才華橫溢,戲路寬廣,善于刻畫人物性格,既注重內心體驗,又精于外在表現,是我國演技派表演藝術家的代表人物,成為中國獨具風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藝術家。1957年11月,“反右”運動中,石揮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電影局召開大會為石揮平反。1982年3月,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上,法國電影史學家米特里還說:“我發現了中國電影,也發現了石揮。”1995年由廣電部,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舉辦世界電影100周年暨中國電影90周年紀念活動中,中國電影世紀獎評委會授予石揮“中國電影世紀男演員獎”。
院內水池
順便提一下,解放后,這個被保護下來的院落被用做天津地委和行署專員辦公地,劉青山、張子善都曾在這里辦公,后因貪污腐化被槍斃,成為新中國反腐敗第一大案。
關鍵字: 歷史 天津 楊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