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懷遠端公腔
懷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了民間歌舞花鼓燈名揚中外,被譽為“東方芭蕾”;懷遠特產“九州奇果”石榴天下聞名。然而,一些民間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卻面臨逐漸消亡的危險,亟待保護。為了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得以傳承,縣文體局發掘和整理了懷遠端公腔、花鼓燈舞鞋“襯子”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端公腔又稱端公神調或唱陰陽戲。端公舊時稱巫,《潛書 仰尊》載:“蜀人之事神也必憑巫,謂巫為端公”。端公腔源于道教,以男巫演唱為主,由悼念亡魂、,開初只唱宣揚輪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來受曲藝和戲曲的影響,不斷增加一些娛人的民間故事或流傳的戲文,逐漸變成了一種酬神賽會的表演形式。據老藝人推算,懷遠端公腔從清代中期已經形成,清末至民初為鼎盛時期。
端公腔主要的伴奏樂器是狗皮鼓,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墜有九個小鐵環,擊鼓時有節奏的搖動鼓柄,鐵環叮當有聲,和諧悅耳。端公腔的唱腔結構以板腔反復體為基礎,腔調可分為“神調”和“丁香調”兩類。神調只用于祭祀,說唱時用丁香調,丁香調因人物和情節不同而分成喜調和悲調。經常表演的曲目有《體丁香》、《站花墻》、《打嫁妝》等。
懷遠端公腔反映了懷遠人民的歷史進程及歷史變遷中社會風貌、風土人情,是懷遠歷史文化的見證。端公腔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其中夾雜民間音樂、舞蹈、剪紙、雜技、武術等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目前,我縣已沒有人能夠完整表演端公腔,城關鎮八十五歲高齡的馬洪騮老人也只能簡單地說唱端公腔。懷遠端公腔已瀕臨滅絕,2007年,端公腔被確立為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縣兩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已把懷遠端公腔的挖掘保護工作提到重要議程。
關鍵字: 東方 九州 歷史 天下 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