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霸王祠
有一首詩大家可能很熟悉,“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霸王祠”,就是 2000多年前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霸王祠古名“項王亭”、“項羽廟”,位于南京浦口區僅一橋之隔的安徽和縣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上,這里前臨長江,四周阡陌縱橫,是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祠門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玉石漢闕門樓。項羽原名項籍,于公元前232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蘇宿遷,祖輩世代為楚國的貴族。祖父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殺。父親也戰死疆場。據說其父戰死后,報信人剛進家門,項羽的母親因生下項羽難產而死。小時候項羽不肯學習,他說:“念書只要會寫名字就行了”。后來項梁又教他練劍,練了好幾天后,他又把劍扔在地上說廣練劍只能敵一人,我要學能敵萬人的本領”。這樣一來,項梁便開始教他兵書戰策,這下項羽學得特別用心。項羽從24歲起兵反秦至31歲自刎烏江,歷經70余次大戰無一敗北,在推翻暴秦統治的斗爭中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來到鳳凰山下拾級而上,欞星門赫然在目。一對石獅炯炯有神,“西楚霸王靈祠”六個大字是著名畫家韓美林所寫。西側殿內陳列有項羽生平年表、楚漢相爭軍事路線圖及依據歷史史實概述項羽興衰過程的8幅版畫,同時還陳列有關項羽的文字、書刊,和出土的漢代器皿。下面介紹一下8幅版畫的內容: “壯志凌云”:說的是秦始皇得天下后怕天下人不服他,便率領大隊人馬由北至南一路以巡視為名,實為炫耀自己的武力。在途經今天的紹興一帶時,項羽隨叔父項梁在觀看的人群中,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后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說,沒什么了不起的,我也可以取代你現在的位置。嚇的項梁趕緊捂住他的嘴,這可是殺頭之罪,同時,項梁也感覺到年輕項羽已確實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了。項羽和秦始皇到底有什么仇恨呢?前面我提到過,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王剪所殺,其父親也是與秦交戰而戰死沙場,并且他自己的祖國──楚國又是為秦國所滅,故而,他是集家仇國恨于一身,自幼立下滅秦復楚之心。“吳中揭竿”:講的是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項羽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也就是今天的蘇州揭竿而起。項羽時年24歲。“破釜沉舟”:說的是秦將章邯率軍包圍了趙國的首都(今河北邯鄲),趙王寫信向楚懷王求救。懷王任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偏將率部救趙之圍。然而宋義此人膽小怕事,生怕到早了免不了一場惡戰,故命部下緩慢前進,項羽多次敦促其加速前進無效,便殺了宋義自立為主將,率部渡過漳水河,把鍋砸了、船燒了,命令將士們僅備了三天的干糧全速前進,到達秦軍包圍圈后人不卸甲、馬不停蹄,殺了個九進九出,終于擊敗秦軍,并活捉了主將章邯,項羽從此一舉成名。“鴻門宴”:項羽、劉邦早年有約,誰先攻入咸陽城誰先稱王。雖然此時項羽的軍事實力大大超過劉邦,但因為劉邦一路上避實就虛,反倒先進了咸陽城。他聽從了張良計,大開城門,將所有的寶物原封不動,等待項羽的典驗。項羽在來到咸陽之前,得知劉邦已先進城,大為震怒,后得知劉邦并沒有做什么不應該做的事情,也確實拿他沒辦法,便聽從范增建議,請劉邦來鴻門赴宴,范增說:“如劉邦不敢來赴宴,就足以證明他有謀反之心,如劉邦敢來赴宴就以大王摔杯為暗號殺了劉邦”。據說項羽有一個叔叔名叫項伯,與劉邦手下張良有莫逆之交,當他得知這一消息后,連夜騎馬跑到劉邦軍中通知張良說:明天劉邦去赴宴,你可千萬不要去。并把范增的計謀陳述了一遍。張良聽后大驚,立即通知劉邦,并對項伯說:明天我主劉邦去赴宴,在危難關頭,你一定要出手相助。劉邦不知如何感激項伯足好,于當夜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項伯的兒子。第二天,劉邦赴宴,范增見項羽久久不肯摔懷,就暗令項莊出來舞劍,伺機殺了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由此而來。在這危險關頭,項伯挺身而出,說:“一人舞劍沒意思,我來陪項莊舞劍”,于是拔出劍來每每為劉邦化險為夷,致使其得以逃脫。這一次的放虎歸山,為項羽鑄下了終身大錯。“定都彭城”:說的是項羽滅秦后,在今天的徐州自立為西楚霸王并封天下各路諸侯。因為分封不公,故內部又起了禍亂,楚、漢相爭的序幕也從此拉開。“霸王別姬”:據說項羽在垓下被困后,聽見漢軍都在唱楚地歌聲,他想難道楚國都已被漢軍占領了嗎?便與虞姬在帳中飲酒、唱歌。項羽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邊舞邊唱道:漢軍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飲劍而亡。“垓下突圍”:這時漢軍又一次沖殺上來,無奈中的項羽只有帶領剩下的將士們沖出重圍,來到了駟馬山后,僅剩隨從28騎。他仰天長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之后為了證明自己的本領,他讓 28人分成四組,向四個方向同時沖下去,然后在三個點匯合,讓漢軍摸不清項羽在什么位置,最后在某一個點集合,將士們按照計劃在最后匯合后,殺了漢軍數百人,而楚軍僅損失兩人,大家都說:我們能跟隨大王您作戰,雖死無憾。“引劍烏江”:大家請看這幅版畫,充滿了凄涼、蕭瑟的氣氛。一代英雄項羽手杵寶劍,面向滔滔江水,低頭而泣。不禁讓人想起陸游一首詩的最后兩句:“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項羽沒能聽取范增建議,終究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有一首詩大家可能很熟悉,“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霸王祠”,就是 2000多年前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霸王祠古名“項王亭”、“項羽廟”,位于南京浦口區僅一橋之隔的安徽和縣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上,這里前臨長江,四周阡陌縱橫,是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祠門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玉石漢闕門樓。項羽原名項籍,于公元前232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蘇宿遷,祖輩世代為楚國的貴族。祖父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殺。父親也戰死疆場。據說其父戰死后,報信人剛進家門,項羽的母親因生下項羽難產而死。小時候項羽不肯學習,他說:“念書只要會寫名字就行了”。后來項梁又教他練劍,練了好幾天后,他又把劍扔在地上說廣練劍只能敵一人,我要學能敵萬人的本領”。這樣一來,項梁便開始教他兵書戰策,這下項羽學得特別用心。項羽從24歲起兵反秦至31歲自刎烏江,歷經70余次大戰無一敗北,在推翻暴秦統治的斗爭中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來到鳳凰山下拾級而上,欞星門赫然在目。一對石獅炯炯有神,“西楚霸王靈祠”六個大字是著名畫家韓美林所寫。西側殿內陳列有項羽生平年表、楚漢相爭軍事路線圖及依據歷史史實概述項羽興衰過程的8幅版畫,同時還陳列有關項羽的文字、書刊,和出土的漢代器皿。下面介紹一下8幅版畫的內容: “壯志凌云”:說的是秦始皇得天下后怕天下人不服他,便率領大隊人馬由北至南一路以巡視為名,實為炫耀自己的武力。在途經今天的紹興一帶時,項羽隨叔父項梁在觀看的人群中,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后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說,沒什么了不起的,我也可以取代你現在的位置。嚇的項梁趕緊捂住他的嘴,這可是殺頭之罪,同時,項梁也感覺到年輕項羽已確實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了。項羽和秦始皇到底有什么仇恨呢?前面我提到過,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王剪所殺,其父親也是與秦交戰而戰死沙場,并且他自己的祖國──楚國又是為秦國所滅,故而,他是集家仇國恨于一身,自幼立下滅秦復楚之心。“吳中揭竿”:講的是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項羽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也就是今天的蘇州揭竿而起。項羽時年24歲。“破釜沉舟”:說的是秦將章邯率軍包圍了趙國的首都(今河北邯鄲),趙王寫信向楚懷王求救。懷王任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偏將率部救趙之圍。然而宋義此人膽小怕事,生怕到早了免不了一場惡戰,故命部下緩慢前進,項羽多次敦促其加速前進無效,便殺了宋義自立為主將,率部渡過漳水河,把鍋砸了、船燒了,命令將士們僅備了三天的干糧全速前進,到達秦軍包圍圈后人不卸甲、馬不停蹄,殺了個九進九出,終于擊敗秦軍,并活捉了主將章邯,項羽從此一舉成名。“鴻門宴”:項羽、劉邦早年有約,誰先攻入咸陽城誰先稱王。雖然此時項羽的軍事實力大大超過劉邦,但因為劉邦一路上避實就虛,反倒先進了咸陽城。他聽從了張良計,大開城門,將所有的寶物原封不動,等待項羽的典驗。項羽在來到咸陽之前,得知劉邦已先進城,大為震怒,后得知劉邦并沒有做什么不應該做的事情,也確實拿他沒辦法,便聽從范增建議,請劉邦來鴻門赴宴,范增說:“如劉邦不敢來赴宴,就足以證明他有謀反之心,如劉邦敢來赴宴就以大王摔杯為暗號殺了劉邦”。據說項羽有一個叔叔名叫項伯,與劉邦手下張良有莫逆之交,當他得知這一消息后,連夜騎馬跑到劉邦軍中通知張良說:明天劉邦去赴宴,你可千萬不要去。并把范增的計謀陳述了一遍。張良聽后大驚,立即通知劉邦,并對項伯說:明天我主劉邦去赴宴,在危難關頭,你一定要出手相助。劉邦不知如何感激項伯足好,于當夜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項伯的兒子。第二天,劉邦赴宴,范增見項羽久久不肯摔懷,就暗令項莊出來舞劍,伺機殺了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由此而來。在這危險關頭,項伯挺身而出,說:“一人舞劍沒意思,我來陪項莊舞劍”,于是拔出劍來每每為劉邦化險為夷,致使其得以逃脫。這一次的放虎歸山,為項羽鑄下了終身大錯。“定都彭城”:說的是項羽滅秦后,在今天的徐州自立為西楚霸王并封天下各路諸侯。因為分封不公,故內部又起了禍亂,楚、漢相爭的序幕也從此拉開。“霸王別姬”:據說項羽在垓下被困后,聽見漢軍都在唱楚地歌聲,他想難道楚國都已被漢軍占領了嗎?便與虞姬在帳中飲酒、唱歌。項羽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邊舞邊唱道:漢軍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飲劍而亡。“垓下突圍”:這時漢軍又一次沖殺上來,無奈中的項羽只有帶領剩下的將士們沖出重圍,來到了駟馬山后,僅剩隨從28騎。他仰天長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之后為了證明自己的本領,他讓 28人分成四組,向四個方向同時沖下去,然后在三個點匯合,讓漢軍摸不清項羽在什么位置,最后在某一個點集合,將士們按照計劃在最后匯合后,殺了漢軍數百人,而楚軍僅損失兩人,大家都說:我們能跟隨大王您作戰,雖死無憾。“引劍烏江”:大家請看這幅版畫,充滿了凄涼、蕭瑟的氣氛。一代英雄項羽手杵寶劍,面向滔滔江水,低頭而泣。不禁讓人想起陸游一首詩的最后兩句:“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項羽沒能聽取范增建議,終究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來到享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前的兩副楹聯。兩邊的這副楹聯的內容是:拔山舉鼎竟氣殺范增豈天亡項,過市貪杯能封拜韓信而人附劉。中間這副楹聯是烏江當地人、著名的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寫: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 進入殿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尊項羽全身立像。由于2200年過去了,項羽到底長什么樣子,已無從查考,史書說其足“重瞳戟髯”,據說中國歷史上僅有兩人長的是重瞳子。一個是堯、舜、禹的舜,一個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說他們一個眼睛長兩個瞳仁,兩個眼睛長四個瞳仁。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髯是胡子的意思,也就是說胡子長得象戟一樣堅硬,他的身高經過推算折合現在的1.91米。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文韜武略自然是學過不少,再加上這奇特的長相,看來確實是有點嚇人。民間傳說中的項羽足神靈所化,有個典故叫“龍生虎養鳳遮蔭。”說他是東海龍王在三公主所生,生下來的項羽七七四十九天不睜眼,到了第四十九天睜開眼后伸了個懶腰,結果一拳把他母親打死了,這時就有一只母虎過來給他定時哺乳。刮風下雨的時候,有一只鳳凰飛過來給他遮風蔽雨。民間還傳說他的能量大極了,叫做:“恨地無環提起地,恨天無把拉下天。”就是說如果地上有個夠大的環,他就能把地給提起來,如果天上有個夠大的柄,他就能把天給拉下來。享殿后面的兩副楹聯。中間這副是原中國佛協主席趙樸初所題,邊上這副楹聯是烏江當地人清代貢士范琴波所作、現中國書協副主席朱丹所抄,內容是: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這副楹聯很值得玩味。上聯的意思是: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項羽大多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中看來的,雖然說司馬遷是一位很公正的史官,但他畢竟是漢朝臣子,他在寫楚漢相爭的時候難免會有失偏頗之處,言下之意,現實生活中的項羽應比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更了不起;下聯的杜師雄又名杜默,是宋時今和縣南義鄉豐山杜村人,善歌賦,與文豪歐陽修、詩豪石曼卿并稱三豪,其人雖有才學,但運氣不佳,屢試不第,終生未能做個象樣的官。說這一年他又參加鄉武,成績公布后,又未考中,他心情相當糟糕,在回家之前,途經烏江,來到霸王廟,點上一柱香,燒了起來,燒著燒著,他竟未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登上像臺,抱著項羽的塑像嚎啕大哭起來,他一邊哭一邊說到:你項羽是千古獨步的英雄,你為什么就當不了帝王,我杜師雄也算是當今一豪士,我怎么就中不了舉人,這難道是命嗎?越哭越傷心,這時廟里的廟祝走出來說:你這樣哭會驚動神靈的,況且天色已晚,你還是早點回去吧。送走杜默后,廟祝清理案臺,一抬頭,看見項羽塑像的眼角也掛下了兩行眼淚,說是人與神的思想發生了共鳴,這就是“至今墓木有余悲”的來歷。來到霸王祠,有兩塊石碑不得不介紹?d一下。一塊是唐人杜牧所作,毛澤東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所抄,全文是:勝負兵家事有之,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勝負是兵家之常事,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要能忍辱負重,如果當年項羽聽從烏江亭長建議過得江去,江東從來都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您率領他們卷土重來的話,那么歷史將可能改寫。言詞之中不難看出對項羽充滿了同情和惋惜。旁邊這一塊碑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做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可不象詩人杜牧那么客氣,而是嚴厲批評了項羽,他寫道: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項羽24歲起兵造反,31歲自刎烏江,8年時間歷經70余戰,軍隊已是人困馬乏,垓下兵敗大勢已去,就算江東子弟都還在,但象你這樣連年征戰,窮兵顯黷武,誰還肯為你再卷土重來?最后到衣冠冢、墓道區。通往墓室的墓道兩側皆為雕刻的漢代畫像,墓道的盡頭是一個漢代楠木古棺,事隔兩千年還保存相當完好,是一件相當難得的文物。衣冠冢是如何而來?據說項羽自刎烏江后,被漢軍五員將領將其尸首分成五塊,各人取得一塊回去邀功請賞去了。漢軍撤退后當地百姓因敬仰項羽英名,將戰場上剩下的破碎衣服、鎧甲收拾起來,挖坑掩埋了。后歷朝歷代人們筑廟建寺,千古香火不衰。當地有一首民謠:太陽正頂又正中,仙鶴頭上一點紅,張生取弓就來打,黃連一把托住弓,托住弓來托住弓,教你行善莫行兇,霸王行兇烏江死,韓信用計一場空,得饒人處且饒人,人到何處不講朋。懷王早年立下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數年后的項羽果真是“臣報君仇子報父,殺盡秦兵如殺草”。項羽身為千古獨步的英雄,又有駿馬美人為伴,可謂快哉,何必去做天子!
關鍵字: 烏江鎮 安徽 浦口區 西楚霸王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