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遞感受徽商曾經的輝煌
初到西遞,便見這座牌樓,據說是西遞的標志性建筑,就像大三巴是澳門的名片一樣。
注意,我說的是牌樓而不是牌坊,因為它是樓的造型,不像其它牌坊那樣有沖天柱。
牌樓的主人叫胡文光,官不大,才四品,但他是明萬歷年間長沙王的身邊紅人。
不知采取了什么法子,萬歷皇帝就特準他建起這座牌樓來,他沒告訴我。
樓為五層樓閣,裝飾極其精美,上方雕的是“恩榮”和“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等字,花板上雕有鹿、鶴、虎、豹等,兩旁盤有浮雕的雙龍。
但我感興趣的是石柱兩側的石獅子,頭是朝下的,為什么呢?
打聽了一下,原來這胡文光是西遞村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的舉,擔任過萬載縣的縣令,其筑城墻、修學校,確實是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后經巡撫推薦,擔任了膠州刺史兼理海運。以后官升至荊州王府長史。明荊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頭銜。所以,明萬歷六年,皇上就恩準了胡文光的鄉親在此建了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在任上對民眾做的善事。
又打聽了一下,獅子頭朝下,只是為了增加牌樓的穩定性,同時也表示低調處事。再仔細端詳,確實如此,牌樓上方層層疊疊的,重心偏高,底下不用重物支撐,還真是頭重腳輕。
既在外干一番轟轟烈烈事業,又在鄉里這塊根據地規劃好自己的安樂窩,這也許是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取向,
】
據說,當年村里還有許多這樣的牌坊,但在那個年代都被“破四舊”了,獨有此處留下。
個中原因有好多版本,但我認為是門框上紅字的革命標語保護了它,也許這也是徽州人的處事哲學。
西遞隨處都是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粉墻、青瓦、馬頭墻是其基調。
穿過深深的巷道,我們仿佛回到了古時徽商的那段曾經輝煌的歷史……
這里的門一般不朝正南,據說是商家忌諱。
因為商人圖的是金錢,在陰陽五行中,商屬金,南屬火,火克金,商人宅門朝南就犯忌了。
即使不得不朝著南面開門,也不設在正中,總要偏一些。
門總是這么精雕細鑿的,無非是昔日主人炫耀自己的財富。
而且,門的造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商”字。
徽商固然富可敵國,但在古代,商人的地位畢竟不高了,于是他們就打起歪算盤,讓進他家的人,都得從“商”字底下走,也算是一種心里平衡吧。
這些房子的門雖小,但邁進去之后卻另有一番天地,正如前面所說,他們是把大把大把的鈔票花在裝修上,外斂而內秀。
前廳正中一般懸掛名人字畫,兩側楹聯意味深長。
案桌上一般都擺放著自鳴鐘、花瓶、鏡子,暗合出門在外、四時平安之意。
徽州有三雕,即磚雕、石雕、木雕,這在他們的家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前面的門罩就是一個例子。
仔細看,這銅件上雕著十二生肖
徽派建筑的窗一般開得都很小,為了防盜需要。
但,雕工極美。
下面這對窗戶,據說外商想出巨資收購,但主人就是不讓。
徽州古村落還有一個特征,基本都是同姓人家,比如,西遞村每戶都姓胡。
其實,西遞村的先祖本姓李,為唐王室遺腹子,為躲戰亂由胡氏人收養,后改姓胡。
到了后唐朝,李家后人科舉題名,皇室確認了其宗親地位,但事主感恩胡氏人家,定下規矩,以胡為姓,永不更改。
胡氏后裔本來居住在婺源考水,其后輩胡仕良從婺源去南京途經西遞的時候,被里的風水打動,隨后就舉族遷到這,不過他們后來漸行漸遠了皇族的高貴,甘心過去平民百姓的耕讀傳家生活。
胡氏宗祠便是他們祭祀祖先的地方,先祭正宗的胡氏先祖,后祭李改胡的先祖。
這個“孝”字將字、義、形、情巧妙地融為一體,把整個字拆上下兩部分來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個“子”字。
朱夫子所書的“孝”字,上半部右邊橫、豎、撇筆畫連接,如同一個半身人形,呈弓身抬頭、雙手作揖敬奉之狀;右邊卻是猿的臉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進化的猴子。
下半部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
小橋流水人家,確實可心。
關鍵字: 大三巴 建筑 澳門 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