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
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積10公頃。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古鎮;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里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跡鐵嶺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貌岸然屏障。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臺、漁隱村、聽鐘橋等民俗建筑;“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只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并表演技藝;以紅楓等百余種樹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現已形成規模較大、歷史遺跡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游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楓橋景區從1986年開始規劃建設,被國家旅游局納入國家旅游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游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游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楓橋苑是一座古典庭園式建筑,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共分3個展室:“楓橋五古、“楓橋勝跡、“遠景規劃。其中《楓橋勝跡》立體微縮景觀,全長20米,藝術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姑蘇城外楓橋一帶的繁華景象和民俗風情。坐落在庭院中的唐代詩人張繼的青銅像,神態端莊,仿佛正在凝神計數使人擺脫煩惱的寒山寺108下鐘聲。庭院后集字恢復的宋代宰相王《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由寒山寺門前向北,穿過工藝古街寒山寺弄,步行幾十米就到了楓橋鐵鈴關。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里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曰“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云: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游歲月遙。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云: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枚舉,明人高啟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嘆: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楓橋,舊又作封橋。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指出: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
關鍵字: 人文景觀 歷史文化 名勝區 寒山寺 特色旅游 環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