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新館
由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與貝氏建筑事務所設計,工程建設歷時3載,投資3.39億元人民幣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將于10月6日中秋佳節正式對外開放。屆時,有數百件在蘇州從未展示過的珍貴文物首次向觀眾公開展出。
蘇州博物館新館造型獨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新館將成為展示蘇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嶄新標志性建筑,成為展示蘇州文化的重要平臺和高雅的教育、休閑、文化消費場所。下面我從六個方面簡要的介紹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情況。
一、良好的館舍位置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齊門路以東、東北街以北的地塊上,緊鄰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這樣一個選址文化底蘊深厚,內容集中,內涵深刻,充滿著古今融合,匯通發展的歷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對所在區域文化遺產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學決策的基礎上的,是經過反復的比較,多方的論證、層層的審批,甚至經過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最終評審才確定的,因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第一,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成使拙政園歷史街區更具文化休閑品位,博物館新館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延續,體現了保存和發展一種整體文化的設想。
第二,在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旁建設新館,新館老館相得益彰,這種ldquo;雙面繡的設計理念將兩者融合成一個共生態的統一體,不僅有利于節約投資,有利于博物館本身功能的充分發揮,更有助于表現文化遺產在歷史和現實間聯系和發展的和諧美感。
第三,由于歷史原因,該地區已形成文化核心區域,加建新館,有助于發揮旅游景點集中的聯動效應,彰顯名城特色,提升古城優勢。
二、獨特的建筑風格
在這個有著眾多著名古典建筑的ldquo;文化圣地建一座21世紀的新館建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貝聿銘用ldquo;中而新,蘇而新,ldquo;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新館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輝映,總建筑面積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新館建筑面積19000余平方米,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筑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筑珠聯璧合,從而使新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
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小廣場兩側按ldquo;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于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
新館建筑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筑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墻體周邊石材的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相融合,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
新館建筑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建筑的木構材料。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開放式鋼結構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為造型上的特色,它帶給建筑以簡潔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創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館建筑獨特的屋面形態,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ldquo;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新館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情趣與匠心。木紋金屬遮光條的廣泛應用,使博物館充滿溫暖柔和的陽光。ldquo;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玻璃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
新館建筑將三角型作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構特征,表現在建筑的各個細節之中。在中央大廳和許多展廳中,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框架內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錯,象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給人以奇妙的視覺感受。
新館大門為玻璃重檐兩面坡式金屬梁架結構,既含有傳統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以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貝聿銘認為,ldquo;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要有氣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內的感覺。我記憶中的許多所謂深宅大院,包括我兒時玩耍的獅子林,大多是高墻相圍,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共建筑,我想在這里用一些新的設計手法,讓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時,游客一進大門,就應感受到堂堂蘇州博物館的氣派。
位于中軸線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廳位于博物館入口內的前庭與后庭山水園之間,其大圓孔造型的檢票口以及向東西兩側伸展開去的天窗廊道,是連接博物館各個功能區的樞紐。這里還設有茶室、貴賓室、圖書館和商店。
通過中央大廳西側的天窗廊道,進入西部主展廳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室內水幕墻和荷花池。水在蘇州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通常是靈氣和文氣的象征;荷花也表示著圣潔。這個大型瀑布疊水的水幕墻是按照空氣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設計的室內人工ldquo;瀑布,按照流水張力的原理使水流橫向拉伸,沿著橫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墻面,翻卷出幾何造型的條條白色水花,歡跳著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葉上滾動。富于動感和幾何線條的水幕景觀所帶來的是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僅可以調節室內的空氣濕度,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也是一處可供欣賞的重要室內景觀。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和建設過程表明,貝聿銘不僅在主體設計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設計上力求完美,他聘請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陳列專家、建造世貿大樓(雙子樓)的結構工程師、羅浮宮的建筑噪音專家以及中國古建筑和文物專家等為其顧問,他們都是該行業中世界一流、國內一流的專家。蘇州博物館新館在貝老眼里是ldquo;最親愛的小女兒,因此,博物館的每扇窗戶、每項用材、每一個細節他都要親自過問,仔細斟酌,甚至小到館標、導覽圖、邀請函、手提袋的設計和樣式,這與國內常見的博物館建筑ldquo;交鑰匙工程大相異趣。
由于地塊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館設計規劃的要求,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設在地下,達8949平方米。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有一個共同
關鍵字: 幾何形 博物館 古建筑 建筑面積 拙政園 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