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佛游記
本人可以說是“一生愛向名山游”,可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出門旅游,就不免要進寺院。可是,我進寺院,也只是看看而已,談不上拜佛。 今年4月18日早晨,我們從無錫市區出發,不一會兒工夫,就來到小靈山腳下。路上,我忽發奇想:佛,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來拜佛呢? 一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40米靈山大照壁,壁后是仿照天安門金水橋而建的五明橋。關于“五明橋”,導游作了一番講解,什么“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我也并不十分的明白,只揀自己覺得順當的一橋走過。那大概就是“內明橋”。導游說,走“內明橋”的人可以得到開闊的胸襟、博大的視野、良好的道德和超凡的智慧等等。這只是笑談,我也沒有去管它,只走自己的路。 進入“五智門”,邁向大氣磅礴的“菩提大道”,繞過“阿育王柱”,來到“九龍灌浴”。該景觀取自佛教故事,內容為展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宏大場面。因為要到十點鐘才能展示這樣的場面,我就沒有停留,而是一直往上走去。看過大型仿石窟青銅浮雕“降魔”以后,爬上不知道有多少級的臺階,來到大佛的腳下。 據導游說,靈山大佛高88米,它的修建源于趙樸初老先生的“五方五佛”理念,趙老認為神州大地上,西有樂山大佛、北有云岡大佛、中央有龍門大佛、南方則是香港天壇大佛,惟有東方還缺少一座大佛,于是,就有了修建靈山大佛來填補空白的做法。 來到大佛面前,或近或遠,或左或右,盯著大佛的眼睛看,覺得大佛的“眼神”總跟隨著我,慈祥地關注著我。難道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么?我疑惑地繞大佛一圈,然后站在大佛的前面沉思。 有一些人,登到蓮花臺上“抱佛腳”去了。說是“摸摸佛手有福氣,抱抱佛腳抱平安”,我不知道靈山大佛是不是這樣的“靈”,真能給“抱佛腳”的人帶去幸福。但是,我知道,人們祈求平安吉祥、福壽康樂的心情卻是真切的,希望佛能保佑他們。 看過大佛,我就下來,一路品味著寺里看到的楹聯:“山靈水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天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靈心”到底是什么?我有“靈心”嗎?這里就是“凈土”嗎?“凈土”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午十點鐘的時候,一聲洪亮的號角聲,長號齊鳴,“佛之誕”音樂奏響了,噴泉也隨著音樂跳躍起來,時而沖向27.5米高蓮花高臺,時而在低處歡跳,煙霧迷蒙,一種神秘而又神圣的氣氛籠罩著整個廣場。 一會兒,長近6米的蓮花瓣徐徐張開,通體鎏金的太子佛從中徐徐升起。這時九龍所噴出的水柱直噴蓮花,廣場的氣氛達到了**,數千游客在這莊嚴的氣氛中感受內心的震撼。在九龍噴水形成的水幕中,金色的小釋迦牟尼佛像按順時針方向,自轉一周。太子佛塑像高達7.2米,立于巨型蓮花之中,四大力士托起蓮花,周圍繞以九龍噴泉以及八個供養人。 一陣西風吹過,把呆看的人們的衣服打濕了,那些忽然醒悟過來的人們,呼啦一下,就跑散開了。我站在那里,奇怪地看著跑散的人們,任由圣水飛灑過來。一會兒,大家又聚攏過來,仰望著、靜默著,在人們的呆看之中,蓮花瓣又徐徐合起來。音樂停了,噴泉也歇下來了。 這時,“龍嘴”里淌出了圣水,游客連忙拿著礦泉水瓶子、塑料袋、小杯子等東西來接等。似乎那圣水本身就是幸福和好運一般,老太太虔誠地捧著、喝著。 我看著這些虔誠的人們,忽然有所悟:佛與眾生的不同,只在于布施與祈求之間。佛,把圣水灑向人間,灑向每一個需要它的人,而不是某一個或幾個人;而眾生只是一味地祈求,希望獲取,得到保佑,可有誰想到甚至做到庇佑普天下的人,特別是勞苦大眾呢?如果有,那他就是“佛”了。剛才在寺院的偏殿門旁的一幅對聯又跳到眼前:“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啊,佛本是凡人,他之所以成佛,實在是在度人中自度。他明白,只有在度人之后才能自度,在布施之后才能得到;或者說,度人就是自度,布施就是得到。 佛,就是一種大胸襟、大智慧、大熱愛。所謂“靈心”,也許就是對這一點的體悟吧?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心內身外,無不是“凈土”。 游完景區,我帶著一身的輕松,告別靈山大佛而去。此時的“我”,似乎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關鍵字: 名山 多 天下 靈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