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耦園
在蘇州有一處最適合佳偶游玩的地方,相傳過去曾經有一對深情佳偶隱居生活在這里,白天登閣撫琴弈棋,晚上依窗觀水聽濤;這對佳人的臥室就在水邊,所以最后可能的就是晚上即使臥在床上也可以聽到窗外搖櫓的吱吱聲。有一句話,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所以佳人一定要住在有水的地方才能有靈氣,而蘇州這個有水地方又非常適合佳人居住。我今天游玩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南、東、北三面環水,東面就是蘇州的護城河,南北兩條人工河;一面臨街,距離蘇州的商業中心個觀前街非常近。這個園林就是耦園。 耦園,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小新橋巷,緊鄰蘇州城墻,三面環河,有南北水碼頭,是蘇州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典第宅園林之一。園始建于清初,原為保寧太守陸錦之涉園。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時任蘇淞太道道臺沈秉成購得,大事擴建,始成今狀。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因夫婦偕隱于此,更名耦園。(“耦”通“偶”)。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鈞(解放后曾任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購得后進行了數年整修,1955年劉國鈞經振亞絲織廠經理陶樹南(曾任蘇州市副市長)將耦園捐贈給蘇州市人民政府。1961年市政府批準劃給市園林管理處整修開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園占地面積0.8公頃,整體布局住宅局中,東、西花園分列左右,“走馬樓”又將宅園連成一體,且前后門設有河埠,這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 東花園為耦園精華部分,山池主景位于中心,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環以亭臺樓榭。黃石假山疊石手法自然逼真,雄渾古樸、陡峭險峻,為蘇州同類假山之珍品,蘇州古典園林之最,學術界評價甚高,譽其為“吳中之冠”。主廳“城曲草堂”、“載酒堂”等建筑靈巧別致,水閣“山水間”落地罩、縷雕渾厚純樸,為蘇州同類作品之冠。 西花園以書齋為主,寧靜怡謐,有“織簾老屋”、“藏書樓”等精巧建筑。 整個園林建筑群體參差有序、分布合宜,充滿詩情畫意和山林野趣,為蘇州書齋花園佳構。 (載自耦園園林不同版本匯集) 耦園的大門外就是一條河,一條沿河街通向外面,街口有一塊古典介紹牌,大致介紹了耦園的情況,河邊還有一個外門,門邊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匾額。 進入大門就是門廳,廳內上方懸有一幅匾額,上書“東南勝跡”。廳后門上方還有一磚雕,磚雕上刻有“平泉小隱”字樣,兩邊則有立體磚雕點綴,左邊是一只開屏孔雀和幾片祥云,而右側則是一只與展翅高飛的鳳凰和一朵盛開的牡丹。第二進是轎廳,進入大廳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木版畫,畫的內容就是耦園的整體布局圖。畫上也有一幅匾額,上書“城市山林”,源于園主人沈秉成居于內,營構園林,有山林野趣,故名。木版畫邊也有對聯一幅: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為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撰書。廳內有清代原木家具,兩排面對面的椅子,但是我發現這些椅子全部沒有靠手,我想,這可能是接待低級官員的會客廳,因為是低級官員,禮節方面就自然會怠慢一些,甚至杯茶之后就要告辭。城市山林廳后門也有磚雕匾額,上書“厚德載福”,據我所知,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 再進一進是一個主廳,左右各有一個邊門,邊門上左邊上書“問字”,右邊是“載酒”,原來到了載酒堂。心想園主人一定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或者是一個喜酒如命的人。廳正中懸有一幅立軸國畫,畫中兩位隱者閑坐野外,野史青松,把酒臨風,旁邊還有一個酒童旁邊伺候,一派閑游野鶴的樣子,正好點題園主人隱逸的生活。畫邊懸有兩幅對聯:左壁觀畫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 其中第二幅對聯取意于陸放翁(陸游)“載酒園林,尋花巷陌”意,是園主夫婦隱逸生活的寫照。 廳內陳列清代紅木家具,分列東西兩側,家具表面的雕刻比城市山林廳中的家具更加精美,椅背和靠手上雕刻有云形如意圖案,椅背中間還有大理石裝飾板。這時,一個導游帶著一個旅游團過來,問游客,如果有貴客前來到底是坐在東面呢還是坐在西面?當時我想,我國一向認為左手為上,一定是左手,但是怎樣才是左邊,如果面向南東方是左手,如果面向北西方是左邊,從概念上講應該是面南背北算。后來導游解釋說,我國一般稱貴客為稀客,所以稀客稀客,西面來的就是稀客,稀客坐西面;而主人游客自稱為東家,所以主人就是東面的,當然就坐在東面。載酒堂后面也有磚雕,而且這里的磚雕規模更加大,中間磚雕匾額“詩酒聯歡”,匾額上下左右全是雕刻精美的磚雕,磚雕內容全是中國古代的故事、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是琴棋書畫的內容。但是這些磚雕有一個公同的特點,就是所有磚雕人物或動物全部沒有頭,后來我聽人講,那些頭是在文化革命期間被紅衛兵打掉的,結果的結果是這些精美的磚雕變成殘缺不全的殘廢,可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破壞。 游罷載酒堂,耦園中部就游覽結束了,在載酒堂旁有一個邊門,出邊門是一個庭院,北墻前聳立有幾塊巨大的太湖石,還有幾株桂花樹,估計秋天時分,這里一定是滿園飄香。庭院地面用磚頭鋪就,用磚頭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就像形成不同形狀的片片云朵,庭院南邊是一個小廳,靠近小廳有一塊大的不規則形狀的青石,狀若青云,所以這里有一種說法,凡游人應該從這塊青石上走過去并登上小廳,意味著青云直上,如有可能最好分三步走,又意味著連升三級。小廳中有匾額告訴我們小廳的名稱叫“無俗韻軒”,軒內朝南有三面窗,窗外分別是盆景,假山和梅花,三個窗展現出三幅不同的畫面,并且在不同季節也應該有不同的景色。無俗韻軒向東就是耦園回廊的起點,離軒十步之遙有一個玲瓏的小亭子,名為枕波雙隱,有一幅名聯同時刻在亭中: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據說,園主人就是住在這個枕波雙隱附近,每天可以聽到水聲櫓聲。從這里開始,就進入耦園的東園,整個東園通過環園回廊連接,回廊墻上全是不同形狀的漏窗,只是漏窗全是方形的,僅僅圖案有所不同。這里的回廊還有一個說道,如果是情人或者伴侶,手牽手環園一周,那么他們的愛情或感情一定會天長地久,永不分離。 在蘇州有一處最適合佳偶游玩的地方,相傳過去曾經有一對深情佳偶隱居生活在這里,白天登閣撫琴弈棋,晚上依窗觀水聽濤;這對佳人的臥室就在水邊,所以最后可能的就是晚上即使臥在床上也可以聽到窗外搖櫓的吱吱聲。有一句話,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所以佳人一定要住在有水的地方才能有靈氣,而蘇州這個有水地方又非常適合佳人居住。我今天游玩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南、東、北三面環水,東面就是蘇州的護城河,南北兩條人工河;一面臨街,距離蘇州的商業中心個觀前街非常近。這個園林就是耦園。 耦園,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小新橋巷,緊鄰蘇州城墻,三面環河,有南北水碼頭,是蘇州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典第宅園林之一。園始建于清初,原為保寧太守陸錦之涉園。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時任蘇淞太道道臺沈秉成購得,大事擴建,始成今狀。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因夫婦偕隱于此,更名耦園。(“耦”通“偶”)。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鈞(解放后曾任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購得后進行了數年整修,1955年劉國鈞經振亞絲織廠經理陶樹南(曾任蘇州市副市長)將耦園捐贈給蘇州市人民政府。1961年市政府批準劃給市園林管理處整修開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園占地面積0.8公頃,整體布局住宅局中,東、西花園分列左右,“走馬樓”又將宅園連成一體,且前后門設有河埠,這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 東花園為耦園精華部分,山池主景位于中心,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環以亭臺樓榭。黃石假山疊石手法自然逼真,雄渾古樸、陡峭險峻,為蘇州同類假山之珍品,蘇州古典園林之最,學術界評價甚高,譽其為“吳中之冠”。主廳“城曲草堂”、“載酒堂”等建筑靈巧別致,水閣“山水間”落地罩、縷雕渾厚純樸,為蘇州同類作品之冠。 西花園以書齋為主,寧靜怡謐,有“織簾老屋”、“藏書樓”等精巧建筑。 整個園林建筑群體參差有序、分布合宜,充滿詩情畫意和山林野趣,為蘇州書齋花園佳構。 (載自耦園園林不同版本匯集) 耦園的大門外就是一條河,一條沿河街通向外面,街口有一塊古典介紹牌,大致介紹了耦園的情況,河邊還有一個外門,門邊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匾額。 進入大門就是門廳,廳內上方懸有一幅匾額,上書“東南勝跡”。廳后門上方還有一磚雕,磚雕上刻有“平泉小隱”字樣,兩邊則有立體磚雕點綴,左邊是一只開屏孔雀和幾片祥云,而右側則是一只與展翅高飛的鳳凰和一朵盛開的牡丹。第二進是轎廳,進入大廳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木版畫,畫的內容就是耦園的整體布局圖。畫上也有一幅匾額,上書“城市山林”,源于園主人沈秉成居于內,營構園林,有山林野趣,故名。木版畫邊也有對聯一幅: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為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撰書。廳內有清代原木家具,兩排面對面的椅子,但是我發現這些椅子全部沒有靠手,我想,這可能是接待低級官員的會客廳,因為是低級官員,禮節方面就自然會怠慢一些,甚至杯茶之后就要告辭。城市山林廳后門也有磚雕匾額,上書“厚德載福”,據我所知,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 再進一進是一個主廳,左右各有一個邊門,邊門上左邊上書“問字”,右邊是“載酒”,原來到了載酒堂。心想園主人一定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或者是一個喜酒如命的人。廳正中懸有一幅立軸國畫,畫中兩位隱者閑坐野外,野史青松,把酒臨風,旁邊還有一個酒童旁邊伺候,一派閑游野鶴的樣子,正好點題園主人隱逸的生活。畫邊懸有兩幅對聯:左壁觀畫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 其中第二幅對聯取意于陸放翁(陸游)“載酒園林,尋花巷陌”意,是園主夫婦隱逸生活的寫照。 廳內陳列清代紅木家具,分列東西兩側,家具表面的雕刻比城市山林廳中的家具更加精美,椅背和靠手上雕刻有云形如意圖案,椅背中間還有大理石裝飾板。這時,一個導游帶著一個旅游團過來,問游客,如果有貴客前來到底是坐在東面呢還是坐在西面?當時我想,我國一向認為左手為上,一定是左手,但是怎樣才是左邊,如果面向南東方是左手,如果面向北西方是左邊,從概念上講應該是面南背北算。后來導游解釋說,我國一般稱貴客為稀客,所以稀客稀客,西面來的就是稀客,稀客坐西面;而主人游客自稱為東家,所以主人就是東面的,當然就坐在東面。載酒堂后面也有磚雕,而且這里的磚雕規模更加大,中間磚雕匾額“詩酒聯歡”,匾額上下左右全是雕刻精美的磚雕,磚雕內容全是中國古代的故事、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是琴棋書畫的內容。但是這些磚雕有一個公同的特點,就是所有磚雕人物或動物全部沒有頭,后來我聽人講,那些頭是在文化革命期間被紅衛兵打掉的,結果的結果是這些精美的磚雕變成殘缺不全的殘廢,可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破壞。 游罷載酒堂,耦園中部就游覽結束了,在載酒堂旁有一個邊門,出邊門是一個庭院,北墻前聳立有幾塊巨大的太湖石,還有幾株桂花樹,估計秋天時分,這里一定是滿園飄香。庭院地面用磚頭鋪就,用磚頭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就像形成不同形狀的片片云朵,庭院南邊是一個小廳,靠近小廳有一塊大的不規則形狀的青石,狀若青云,所以這里有一種說法,凡游人應該從這塊青石上走過去并登上小廳,意味著青云直上,如有可能最好分三步走,又意味著連升三級。小廳中有匾額告訴我們小廳的名稱叫“無俗韻軒”,軒內朝南有三面窗,窗外分別是盆景,假山和梅花,三個窗展現出三幅不同的畫面,并且在不同季節也應該有不同的景色。無俗韻軒向東就是耦園回廊的起點,離軒十步之遙有一個玲瓏的小亭子,名為枕波雙隱,有一幅名聯同時刻在亭中: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據說,園主人就是住在這個枕波雙隱附近,每天可以聽到水聲櫓聲。從這里開始,就進入耦園的東園,整個東園通過環園回廊連接,回廊墻上全是不同形狀的漏窗,只是漏窗全是方形的,僅僅圖案有所不同。這里的回廊還有一個說道,如果是情人或者伴侶,手牽手環園一周,那么他們的愛情或感情一定會天長地久,永不分離。 東園內和其他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樣,有假山和水池,只是耦園的假山是主景,而池水是輔景。由于園主人是安徽人氏,故對他的故里是充滿感情的,所以他特意從黃山運來黃山石,并請疊石高手為他疊出這一蘇州園林的精品。假山在池水北面,整個假山雄渾巍峨,臨池一面的假山陡立峭拔,懸崖絕壁直插水中。臨水而觀,可見灰黑色的黃山石從一汪碧水中臨空而起,高拔挺立,氣勢不凡。池中有一鐵欄桿石板橋橫跨其上,石、鐵、水三者相得益彰,結合得恰如其分。特別是水和橋,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一碧一黑,搭配協調。池南是一座臨池水榭,名曰“山水間”,取名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瑯岈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意。坐在水榭邊上的美人考上,面北起伏山巒,曲橋潭影,美麗異常。謝中有一幅巨大的鏤空木雕,木雕內容是歲寒三友,松、竹、梅。 山水間東南面還有一個比較偏的閣樓,叫聽櫓樓,我想這閣樓一定就在院外的河邊,那樣院外的搖櫓聲才能聲聲入耳。山水間東北面有一個亭子,喚名“吾愛亭”,取自陶淵明“吾亦愛吾廬”表示園主懷抱隱居,景慕陶淵明的高潔志向。據說女主人是一位撫琴高手,非常喜歡在山水間邊觀山水邊撫琴,而男主人則是一位弈棋名家,又非常愛聽愛妻的琴聲,所以刻意在山水間旁修建了這座吾愛亭。所以每到夏日時分,女主人在山水間撫琴弄箏,而男主人則和友人在吾愛亭下棋對弈,但每到妻子彈琴彈到情緒高漲時,男主人就會情不自禁就手中的棋子停下來,甚至當時手還在空中,友人不得不提醒才反應過來。吾愛亭墻上有雕刻很 漂亮木雕,一幅是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另一幅是牡丹,寓意花開富貴。 吾愛亭北面是望月亭,取意李白的詩句《靜夜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為沈秉成原籍安徽,屬于客居蘇州,故有思鄉之情。 還硯齋緊鄰吾愛亭北面,園主玄祖所用一硯久已失去,后為秉成復得因此名齋,悉按書房布置,是讀書佳處。書齋墻上同樣也有雕刻漂亮的木雕,有麒麟,鹿,猴子騎馬(知道什么意思嗎?)馬上封侯等等。隔墻也有很漂亮的漏雕,有荷花、牡丹、蝙蝠、翠竹、蘭花等圖案。還硯齋旁邊就是西花園的主建筑:城曲草堂。草堂高大宏敞,系園主會客之所。紅木陳設按廳堂傳統布局,匾額為嘉靖四大書法家之首梁書同所題,但現在草堂成為售賣旅游紀念品的場所。 草堂南面就是著名的黃石假山,也是全園的主景,筑于城曲草堂樓廳之前,石塊大小相間,手法逼真自然。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臺及西側的石室;平臺之東,山勢增高,轉為絕壁,直削而下,臨于水池,絕壁東南設磴道,依勢下至池邊,此處氣勢為全山最精彩處,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坡度漸緩,止于小廳右壁。東西兩半部之間有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而絕壁東臨水池,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空間相稱。山上不建亭閣,而于山頂山后鋪土之處,散置十余種花木,隨風搖曳,平添了山林趣味,北坡山勢平緩,并且有兩條不同的登山道,分別在東西兩個方向,山頂上有有一觀景平臺,登高而望盡可俯瞰滿眼池水,遠可眺望姑蘇古城。山頂亦有山茶樹一株,茶花朵朵微微開放,估計一周之后就可以完全開放。 草堂建筑是兩層木質結構,這個草堂相比成都的杜甫草堂來講是非常豪華的,不愧為是官家府邸。堂正中是一幅七塊屏風畫,畫的內容是中國名山黃山,整幅畫面氣勢磅礴,山勢巍峨挺立,給人以一種昂揚的氣勢。 草堂外有一幅對聯:開門看雨一片蕉聲,臥石聽濤滿衫松色。 草堂西側是一個石舫,叫做“藤花舫”,也是一個旱舫,三面明窗,南面有紫藤一株,我想如果到炎夏時節,藤陰張天,靜坐其中,來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馬上會覺得暑煩頓消,你是否也想試一試呢?從石舫經過回廊就又回到青云直上的那個小院子,至此東花園游玩結束。 從小庭院繞過載酒堂北側,經過一個大堂,此堂無名,現在是一個書場,同時售賣一些紀念品,堂內還陳列一些蘇州人家的生活用品,例如,果盤、樟木箱、米桶、酒罐、飯桶等,還有一些蘇州人家婚嫁必備用具,果籃、馬桶、澡盆、腳盆、梳妝盒等物品,反映出蘇州人的一些生活習慣。 從大堂西側的小門進入,就來到耦園西花園。西花園本來的規模比現在要大,由于戰亂,西花園曾被其他人占用,又來歸還了一部分,西花園才恢復到目前這個程度。當然規模比原來小多了,也比東花園要小,花園里的景點也沒有東花園華麗,所以旅游團并沒有安排有人旅游西花園,只是作為一種自由活動進行參觀。進入小門后就進入一個規模較大的庭院,庭院中有一口古井,古井井沿上刻有“義井”,我想這口井一定有什么故事,但是我不知道。庭院北面有一幢木材建筑兩層樓,這就是耦園的藏書樓。藏書樓南面也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木質建筑,進去后才發現這個堂屋是一個鴛鴦廳,聽中間用一扇屏風相隔,北半部屏風上懸掛有一幅對聯:流水當鳴琴,風篁類長笛。 北面南半部屏風上則懸有廳名“織簾老屋”。老屋取名出自南朝高士沈轔之“織簾謀生,著述深徒”的故事。織簾就是編織草席、竹簾等竹制品。匾額邊也有對聯:織簾高士傳家法,卜筑平泉負今名 匾額下方還有一幅立軸國畫,畫面上是一位老者正坐在一座茅草房屋前,編織竹簾,頭頂上青松翠柏,腳下菊花幽黃,一派閑情逸致的隱士情調。 老屋門前還是一座黃石假山,這座假山比動員的那座假山規模小,但仍能感覺到山勢挺拔高聳,別有氣勢。老屋東面有一座亭,名叫“鶴壽亭”,亭中陳列一塊金磚。雖然名為金磚其實一點黃色也沒有,只是黑呼呼的一塊。為什么叫金磚呢?原來這些金磚還是蘇州市的特產,原產于相城區,過去這里產的磚作為貢品進獻進宮,用于鋪設宮中地面,像故宮等宮殿的地面全部是這些磚頭鋪就的,所以當地人就叫這些磚頭叫成“金磚”。到這時,我已經將西花園轉了一周,同樣整個耦園也已經游轉一圈。 耦園,這一蘇州園林中的玲瓏小園,通過將假山作為主景,池水為輔的造園手法,取法完全不同于蘇州其他園林的造園手法,我想也許是因為蘇州沒有高山俊谷,加上園主人來自安徽,可能主人非常喜歡安徽的名山黃山,所以主人會不辭辛勞,不遠千里從安徽黃山取石造山,并將山石作為造園主景,估計當初園主人在造園時并沒有想到這一手法會成就一所名園。
關鍵字: 水 耦園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