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游記
長期生活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喧鬧都市中,特別向往回歸大自然。因此,每逢閑暇之時,我都盡可能遠離城市,出去轉轉。且不說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兒,單是那漫山遍野的綠,就足以使人陶醉其中了。沐浴在自然的風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傾聽著鳥兒的歡歌,怎不另人心曠神怡! 金秋十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同事來到了鎮江焦山。焦山,揚子江心的一座小島,原名樵山。據說東漢末年陜中高士焦光曾隱居于此,后人為紀念焦光而改稱此山為焦山。因綠波環抱,林木蔥郁,宛然碧玉浮江,故又被稱作“浮玉山”。 我們去的那天,游客很少,非常安靜。導游風趣幽默,亦莊亦諧,也為我們此行增添了樂趣。這里雖不比金山香火旺盛,但也是寺院頗多,內有高僧居住。而我更關注的是碑林及一些自然和人文的故事、景觀。 越小橋過假山,我們見到了一片銀杏樹掩映下的碑林。這里墨寶之多,僅次于古都西安,為江南碑林之最。顏真卿、王羲之、米芾等書法大家均留有真跡,可以說是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無價之寶《瘞鶴銘》碑(瘞,埋葬),堪稱碑中之王,被歷代書法家稱為“大字之祖”。由于長期浸于江水之中,原碑已殘缺不全,但筆勢蒼勁灑脫,神韻尚存。 挨著碑林,是一座四合庭院,號稱別峰庵,環境幽雅別致。雍正年間擅長畫竹的鄭板橋曾在此讀過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必多”就是板橋先生當時的心境。如今庭院應在,卻已物是人非。雖然正處深秋季節,落葉遍地,但這里的小竹林依舊是一片碧綠,生機盎然。不自覺地踱入其中,一束束的陽光從竹林的縫隙中射進來,美極了。竹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品格,使得古來文人皆愛之,然其俊朗飄逸的神態也是原因之一吧!我高興地招呼大家一起來欣賞,只聽導游說道:“從我這里看,你簡直就是當年的秋香嘛!”一句話逗得我和同事們都大笑起來。 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另一處很有特色的庭院。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面粉墻上開了三個如畫框一樣的窗口,順著窗口看出去,外面的景色各不相同,儼然就是動態的風景圖,隨著角度、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以前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影響當代建筑史的五個年輕人之一的王澍為一個朋友設計別墅時,曾開了這樣一個窗戶,取外面的自然風景做為畫面,當時覺得這個創意真好。沒想到前人早已經這樣做了,不由得佩服造園人獨特的構思和獨到的眼界。 怡人的景色賞心悅目,此情此景最宜溝通感情。據說當年蔣介石在經歷三次婚姻后,一次巧遇宋美齡,當即為之傾倒,決意要娶其為妻。但宋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身為大家閨秀又受過西方教育的宋美齡怎么會同意這門親事呢?蔣介石追求了宋美齡五年后,一位部下給他出了個好主意:請宋美齡到鎮江的焦山去玩。因焦山又名浮玉山,玉可以避邪且使人安心。當時宋美齡經常會失眠,為博取她的芳心,蔣介石親自陪這位三小姐游覽焦山,晚上便安歇在百壽亭。山上美麗的風景加上蔣介石殷勤的服務,宋美齡玩得非常開心,是夜她不但沒有失眠,而且睡得非常好。第二天早晨,宋美齡對蔣介石的一聲“達令”使蔣介石懸著的心落了地,他終于獲得了佳人的芳心,成就了一段傳世姻緣。 離開當年蔣宋曾安歇之地,出園門過小橋,但見河邊垂柳依依,岸上亭臺獨立,路旁芳草萋萋,天跡斜陽幾縷,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哼唱起《送別》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關鍵字: 大自然 焦山 特別 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