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何園
進了何園的大門,是一方庭院,記得兒時這里曾搭一花架,上面垂藤蔓蔓,間雜紅花朵朵,景致頗為美麗,今日卻不可見了,只見空蕩蕩的院子,心中不由想到,唉,今日的何園似乎更無甚看頭了。過了照壁,與友人沿鋪著鵝卵石的小路來到后花園,站在池邊二樓的回廊上,看著遠處的假山,怪石林立;近處的池塘,游魚怡然,心胸頓時開闊了許多,值此時陣陣涼風吹來,更令我暑氣全消,游興也頓時大增。及至與友人爬假山,過回廊、越石徑的游遍全園,心中不由升起一種不虛此游之感。何園之美在于水。在前院牡丹廳房不見有水,卻設有一船廳,看著這狀似船屋的廳堂,仿佛就已到了湖邊。再細看地面,以鵝卵石和小瓦鋪就的是水的波浪紋,起伏有致,似見波光粼粼,似聽波濤洶涌,此時抬頭看廳前對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大概你頓時會忘記這是一個旱園,而會疑為自己已是在湖濱漫步,舫內泛舟了。未見水而令人先生水意,恰如人未至而聲先至,此舉先聲奪人,造園者意境巧至如此哉。及至到了后廳水意就更加濃重了,假山上有水,泉水叮咚自上而下;池塘中有水,水中游魚輕舞,逍遙自在;甚至居室中也有水,井水清澈,觸手冰涼,水無時無處不在,美則美矣。余屹立其間,心想倘若晚間至此,那時天上是一輪皎月,水中是影映其中,輕風吹過,波光漣漪中那明月似流星在跳動、似鉆石在閃耀、似緞子在流動,若隱若現,流光異彩。此時周圍的霧氣逐漸上來,于是假山和古木似乎也便有了生命,在舞動、在竊語、在述及幾百年發生的故事,幾乎疑是到了仙境,人便不由得癡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我想大概便是此情此景吧。何園之美在于石。何園石美,其中尤以片石山房處的那片石林為甚,此石林外實內空,上有蹬道可攀,中有石屋可居,下有水邊汀步可跨,此景又皆都倒影水中,山水一色,上下呼應。沿石徑自下而上,道路左轉右曲,忽窄忽寬,周圍怪石突兀,一塊塊、一組組,或如老人頷首,或似仙女采擷,及至上得峰頂,居高臨下,滿園美景盡收眼底,遠處的房屋、回廊,近處的一灣曲水,身畔一株百齡的寒梅,老干虬枝,與隔壁峰頭的一株古松遙相呼應,更覺幽深寒冷,石隙中古藤翠理或垂山巔,或穿石腳,陣陣清風襲來,似覺嵐氣霧露,煙云畢至,吞云吐霧中不由覺著人似要與這山水溶為一體了,飄飄然也。下了山頭,在平地看石便另有一番景象,隔湖遙看如此眾多造型的奇石,真是形態各異,各有千秋,有的異峰突起,似寶劍般高聳入天,有的似猛虎昂首闊步,生氣盎然,更有趣的是石在湖內有另一船屋,名曰“不系舟”,飄然水上,似在為主人祈求仕途一帆風順。何園之美在于回廊。回廊曲折蜿蜒,巧妙的將園林分為東西兩部分,廊上開有漏窗,或用水磨花作為分隔,或直接開成空心窗洞,形態各異,有折扇形、花瓶形、梅花形、海棠形,使得東西二園景色互借,隱約相通,遙相呼應,以此觀景,似有“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之感”。 回廊壁還間或鑲嵌有磚刻顏真卿的《三表法貼》、王羲之的《十七貼》等詩條,更增添回廊之觀賞價值。滿園散落各處的景色,經過回廊這條朱紅的腰帶如此這番穿針引線,溝通聯接后,景色的組織便具有了連貫性,引導游人沿回廊而游,靜態的觀賞變為了動態的游覽,大大的增加了游園的情趣。看著這曲曲折折、連綿不絕、四通八達的回廊,余突發奇想,不知過去高住繡樓的小姐可曾用它會過那落魄的書生,產生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那可就是此回廊的另一種妙用了。何園的回廊兼具有實用(行路、防雨)性、觀賞性、藝術性,實屬完美的統一體,余私心而論,此乃何園美景之最矣。1、2、3、4、5、6、7、
關鍵字: 后花園 揚州 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