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鎮散記
游覽古鎮要用心去品,去琢磨。走進一幢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聆聽發生在老房子里的故事,品味那逝去了的世態民俗抹在殘磚敗墻上的遺韻;或趺坐在一株古樹下,泡上一杯清茶,感受那拂面吹過的千年不變的清風;或一步一步走過一條青石板路,留在那上面的是古人的腳步和車馬印痕。遺憾的是,三年兩去同里古鎮,都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只留下了一些直觀的回憶和圖片。同里古鎮位于蘇州太湖之濱,古運河之東,五湖(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環抱,四面臨水,古鎮內15道小河縱橫交錯,小河上座座石橋首尾相連,“家有臨水,戶戶通舟”,是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古樸寧靜,風景宜人。江南自古魚米之鄉,尤其太湖周圍素稱富庶之地,同里以此自古直名“富土”。唐代以后當地士人以富土之名太過張揚,遂改為“銅里”。宋代時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從此沿用至今。直到現在,在古鎮上仍可以看到以“富土”命名的店鋪。古時候的同里周圍地區是江南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這里曾經形成過發達的米市,與無錫北塘、江都仙女廟、上海南市并稱“江蘇四大米市”。富商巨賈云集,使得同里寸土寸金,形成了密集的建筑物群和狹窄的街巷小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里的富庶決定了這里必然也是教育發達人文薈萃之地。自南宋始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3人。眾多達官貴族在這塊彈丸之地上建設了大量的私家園林,保存至今的仍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退思園,為光緒年間安徽鳳潁六泗兵備道任蘭生所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86年,美國人在紐約市建了一座中國式的江南庭園,取名“退思莊”,就是以退思園為藍本。在同里退思園還第一次見到了海仙花。海仙花本名錦帶,宋初著名詩人王禹極其喜歡錦帶,譽之為花中之衛莊姜,但討厭錦帶之名太俗氣,遂為之更名為海仙花。久聞此花大名,有幸在同里一睹真容,也算一游之幸。附1:王禹《海仙花詩并序》海仙花者,世謂之錦帶。維揚人傳云:初得于海州山谷間,其枝長而花密若錦帶然。其花未開如海棠,既開如木瓜,而繁麗裊弱過之。一朵滿頭,冠不克荷。惜其不香而無子,第可鉤壓其條,移植他所。因以《釋草》、《釋木》驗之,皆無有也。近之好事者作《花譜》,以海棠為花中神仙。予謂此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為號,目之錦帶,俚俗甚焉!又取始得之地,命曰海仙。且賦詩三章,以存其名。題諸僧壁。其一一堆絳雪壓春叢,裊裊長條弄晚風。借問開時何所似?似將繡被覆薰籠。其二春憎窈窕教無子,天為妖嬈不與香。盡日含毫難并比,花中應是衛莊姜。其三何年移植在僧家,一簇柔條綴彩霞。錦帶為名俚且俗,為君呼作海仙花。附2、關于衛莊姜:衛莊姜為春秋時齊國之公主,衛莊公之夫人。《詩經·國風》中專門有詩《衛風》盛贊其美,被譽為中國式形容美女之美的奠基之作。其中有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關鍵字: 同里古鎮 房子 故事 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