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行——暢游何園
何園座落于揚州城東南角的運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園建于晚清,原名“寄嘯山莊”,“寄嘯”取晉代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椅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清光緒九年(1883年)園主何芷舫從道臺任上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歷時十三年擴建此園,更名何家花園,簡稱何園。何園從空間分布住宅庭院、后花園和片石山房三個部分。進入大門是何園的后花園。后花園為二部分,東花園和西花園,這里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門,來到東園。呈現在眼前的是二座廳,先看南廳東山花,嵌有“鳳凰牡丹”磚雕,故此廳名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刻有鳳凰、牡丹圖,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再看北廳——船廳,四面為窗,廊上有楹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點出了意境。船廳后側風火墻上是一座貼壁假山,看上去像一幅江山萬里圖,風火墻像作畫時的宣紙,貼壁假山像宣紙上作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伸遠的感覺,好像伸向無窮遠處。沿山道即可登上復道回廊的樓上進入西園。后花園分東西兩園,西園是后花園的主要景點。西園以水池居中,四面設景,池上有一四面臨水的“水心亭”,北有石梁,南有典橋通兩岸,具有休息、納涼、唱戲等功能。池北有樓七楹,飛檐翹角,正廳三間前突,側廳后斂如翼,型似蝴蝶,因此稱“蝴蝶廳”。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也稱“宴廳”。池西有桂花廳,廳前種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每當中秋季節,桂子月中落,花香云外飄,在此廳賞桂是最好的地方,所以稱為桂花廳。池南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峰高約14米,有險壁、有懸崖、有奇峰、有幽谷,是一座不可多見的假山,山南多險峰,由塊石疊就成一整體。它在懸崖上的疊石藝術不講究漏透,而是突出懸壁的整體性,這確是別具匠心。西花園的復道回廊是何園建筑的一大特色,全長1000多米,迂回曲折,將后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串其中,高低錯落,廊上有臺階可以上下,屋頂參差不齊,不層次感,起到了立體觀景的效果。特別是下雨的時候,游客在廊上、廊下都可以觀看全園的景色,而免遭受雨淋漓之苦。復道回廊還起著看臺的作用,當時園主人可以在上面觀看水主亭上的戲曲表演。廊東南兩面墻上開有會錦洞和水磨漏窗,同東西和住宅可互為借景。復道回廊上、下形成復道,起到分流的作用,形成立體交通,被譽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型。穿過西園南墻門洞即進入住宅庭院區,首先看到的是兩進一式兩層樓的玉繡樓。住宅庭院區的各棟住宅,具有不同于漢民居的西方建筑特色,這是由于國主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致。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筑內格在中國園林之中可謂開風氣之先。 最后來到了何園的園中園——片石山房。片石山房是1989年底修復設計的景點,相傳是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石濤91642~約1718年),姓朱,名若極,小
關鍵字: 寄嘯山莊 房 揚州 窗 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