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靈巖山
尋道靈巖山 深山訪古寺,云深不知處。 幾年前,曾拜謁過五岳之首的泰山之巔,領略過岱廟的雄姿與氣度,也品嘗過泰安地道的風味小吃。一直以來,心里總有一絲遺憾之情,抹之不掉,揮之不去,縈繞于心。 “靈巖是泰山背北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為不成游也”,這是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一句名言。想必秀美的靈巖應是個很不錯的去處,不難道出其神秘的靈巖與雄偉的泰山有血脈相連的淵源聯系,于是,便產生了沖動與向往。當時登泰山是集體出游,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成行去靈巖,因此,一直以來,因沒機會和時間的緣故,未能了卻心愿。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去年盛夏,到山東萊蕪辦事返回,路過泰安下車,決定了卻這一夙愿。七月流火,烈日當頭,熱浪包裹著全身,汗水浸透了衣背,遠處的世界在蒸騰中扭曲變了原形,恍忽不定,象海市蜃樓一般,若即若離,模糊了遠去的視線。 搭上過路大巴,車內開著空調,一下涼爽許多,順104 國道一路北上,向長清縣進發。車在高速行駛,窗外的山林也在不停地變換著不同姿態。靈巖的具體方位不知,在哪下車不知,就知靈巖在泰山北麓,長清縣境內。于是就問司機師傅和車上的旅客,無人知曉,也許是靈巖偏僻的緣故,也許是靈巖不知名的原因,去靈巖山隨成一個未知的問題。以前也打聽過許多到泰山旅游之人,皆沒去過靈巖,這下難住了我。一會兒,司機師傅說:聽說長清境內有一上坡,那好像有旅游景點,但不知可否是靈巖,要不你那下車再打聽吧。只好如此了,一路不停地向外張望著,希望能發現有用的線索。約行進二十多公里,來到一較高的上坡處,下車,又象鉆進了蒸籠一般,不一會衣衫盡濕,站在路旁,看著南來北往車輛在蒸騰的氣浪中仍川流不息,心里充滿了惆悵。 轉身隨見路邊有一發廊――姊妹發廊,何不進去問問路線,店內的大姐很是熱情,詳細說明了去靈巖的方位。原來,靈巖不在此處,而在前面向東的大山之中,雖有山路而無班車,進山需打的或包車,路口距此北一公里,只好步行了。為感謝大姐熱情與好客,也為緩解酷暑的難耐,于是就在店里花上五塊錢洗了洗頭,喝一杯水,告別發廊,隨向路口趕去。 經過一公里的步行,來到進山路口,見一黃色面的在大樹下等客,也許沒生意的緣故,司機師傅正仰面瞇睡,過去敲窗,著實嚇他一跳,緊張的看著我問:大哥,干啥? :去靈巖山多少錢? :二十元。 討價還價之后,終以十五元說定,于是,上車――坐好――出發。車很快拐進了山里,山道被兩邊高大樹木遮掩著,蜿蜒曲折,峰回路轉,越走山勢越高,一路上不見有行人或車輛,只有不絕的知了聲此起彼伏。 經幾十分鐘的盤山顛簸,終到靈巖群峰腳下。在山下停車場,辭別面的,步行而上,沿著坡度陡峭的山梁前行,兩邊高大的古樹枝葉繁茂,遮天蔽日,遠處青山如黛,峰巒疊嶂,綠草如茵,山不高卻藏著莫測的神秘,水不深卻透著萬物的靈氣。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靈巖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 米。靈巖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目蔥蘢的靈巖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延伸。 信步山梁,走著看著山間的美景,忽見山民牽一黃牛從右側山溝林間冒出,隨即越梁而過,又穿下左側陡立的小道,想不到,如此笨重的黃牛在山間小徑上行走,竟象山羊一般的靈巧,旋即便消失在山溝的密林之中。 繼續上山,在彎彎的山路上七拐八扭來到進山大門,門票三十二元,感覺挺貴。甭管如何,進去看看再說吧。大門左側是一座民族蠟像館,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身著各色民族服飾的蠟像一字排開,五十六個民族全在這里聚會,以各種姿態盡展各自的風采與柔美,體態造型,完美樸實,或手拿鋤頭,或肩挑蘿筐,或后有背簍,或操作織機,或小孩群聚嬉鬧其間,形態各異,表情逼真,就連人物的胡須,汗發都能清晰可見。沿著長廊移步細細端詳,心里亦被其間的高超手法,以假亂真的藝術,出神入化的風格所傾倒。真不感想象,在此山野林間,還有這么一個洞天,這么一個藝術的殿堂,一切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圣潔,那么的氣派。 右側便是水族館了,進入館內,迎面而來的是大型玻璃砌成的拱形水族箱,置身其間,透過五顏六色的燈光,無數的各色海魚任游其中,或扁,或園,或長,或寬,不時有大魚在追逐小魚玩耍,小魚靈巧躲藏。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或認識,或不識。信步前移,又是一個場景,兩邊皆是碩大的玻璃水墻,一側明亮的燈光下,一條灰色大鯊魚在東張西望,霸氣十足,四處游蕩,所到之處,驚恐的小魚紛紛躲藏。終在長廊盡頭,有一較大空間,中有一方池,兩只體型巨大海龜,游弋其中,笨拙而憨態,四肢不停地劃來劃去。池邊不高,觸手可及,以手拉之,龜則奮力掙脫,昂其頭,劃其爪,逃之遠處。對面墻壁之上,則有一大龜標本懸掛其上,體型與池龜無二。看著這色彩繽紛的水族館,不盡感到在此高山峽谷之中,遠距大海之畔的這里,品種之豐富,規模之宏大,設施之高檔,不可思議也。 辭別水族館,一路向東,拾級而上,越過幾個彎道,來到山下一開闊地帶,迎面有株高大挺拔的千年銀杏古樹,枝葉繁茂,樹冠猶如一把巨傘,撐起大片的陰涼,走近看,樹干直徑約一米左右,四周以石欄護之,旁豎石碑朱書:大靈巖寺。在此有路兩條,右是靈巖寺塔林和廟宇之處,左為靈巖山的必經之道,猶豫再三,終擇上靈巖山之路。 在遮天蔽日的石階上行走,溫度比山下涼爽了許多,時而有小股清泉從巖石間竄出,不知名的山花在叢中自由綻放,鳥兒也在林間或高聲鳴唱,或低聲呢喃,各種林木在懸崖石縫中擇域生長,灌木叢也在其中竟爭自己的領地。在這里行走,仿佛是我一個人的世界,山道上沒有遇見其他游客,山林里只有鳥鳴聲聲,溪流潺潺,山風拂面。走著看著,任意領略山間的美景與幽靜,山越高而景越秀,林越密而谷越幽。由于心情的興奮,腳步也較輕快了許多,對前面的美景馳往也越發濃重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不覺兩個小時已過,于是,來到一拐角陰涼處,見一慈目安祥的老太,守候路邊,席石而坐,面前擺放著許多食品,移步過去,見有水壺、鴨蛋、火腿腸、黃瓜、大餅在等賣。想不到,在此僻靜的山間之處還有食物賣,見之,隨覺飢餓起來,看看時間,已是中午十分,該歇一歇了,補充一下營養,于是上前與老人搭話。 問:老人家,這怎賣啊? 答:你就隨便吃吧,不會多收你錢的。 于是,就席地對面而坐,老人先倒一碗綠豆茶,隨卷上以鴨蛋、香腸、黃瓜,甜醬為陷的大餅――山東卷饃。看著我吃餅的香甜與模樣笑問:好吃嗎? 答:好吃,好吃。你一個人在山上賣東西,這么大年紀,山上又沒游客,能賺到錢嗎? 老人說:賺不賺錢不當緊的,從這往山上就沒賣東西的了,在家閑著沒事,就在這等唄,有零星的游客上山,也能賣點。 和老人交談許久,看著善良慈祥的老人,純樸的民風,好客的山東人,這里的一切都給留下我許久的回味與感動。 辭別老人,繼續拾級而上,高大茂密的林木遮映著烈日向前無限延伸著,看著山間的美景,蒼蘢的古樹,遠處山峰遙相在望,山川之秀,風光之美,確實感到不虛此行。“游泰山不到靈巖為不成游也”,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印證。這里雖無泰山之雄偉,也無泰山之名氣,但這里的山石草木與靈巖風光是泰山無而它獨有的洞天。信步登上靈巖之巔,翹首遠望,朗公石猶如歷經千年滄桑的老人,慈目于巍巍的岱宗和千里無際的大川。明孔山的獨具匠心,是鬼斧神工的造化,象山神在山峰中間鑿以圓洞,東西貫通,遠遠望去猶如一輪滿月鑲嵌于大山之上,真感嘆天地物主的奇妙造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靈巖峰則是此處的主角。褐色巨石方大而厚重,疊壓不規,嶙峋突起,聳立于懸崖絕壁之上,任千年冰霜雪雨的洗禮,由山風千年不絕的梳理,其間芳草叢生迷離,山雀繁衍藏身,依然傲首于群峰之間,滄桑依舊,這里山勢陡直險峻,巖幽壁峭,險象而神秘。據說,在電視劇《武松》中,張督監派四大高手在飛云浦截殺押去滄州途中的武松,后被武藝高強的武松反殺的一些鏡頭皆是在此拍攝的。此刻,眼前不覺又浮現出武松與刺客打斗的場景,激烈而無情,險象而還生。 七拐八繞,穿過一線天,越過滴水洞,來到大山背后,頓覺眼前豁然開朗,舉目遠眺,山下是一望無際碧綠的農田,青青的小河,裊裊炊煙。近處,山風陣陣,百草迷離,挺拔與落差顯示了靈巖峰的高度和偉岸。忽然,發現山腳下紅綠間涌動著一群孩子的身影,這里沒有下山的石階,只有陡峭的小路,不覺懷疑莫非山下另有洞天蹊徑,要不孩子們在干嗎,好奇之心帶著腳步不覺順小路而下,手扶灌木草徑,蜿蜒而挪。不一會,就與孩子們會了面。經詢問才知是山東德州的中學生夏令營,約三、四十人,有一年輕女老師帶隊營游,因迷失方向,走錯方位,慌不擇路,誤來于此,只見孩子們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女老師也滿頭大汗,焦急而無奈,慌張而無助。這時,女老師向我打聽返程的路線,看著他們著急的神態,無援的求助,即笑女老師的粗心,又憐同學們的辛苦,于是,我頭前帶路,并扶一體力透支的學生返程,由于山高路陡,并告誡大家一定注意安全,不可慌張,出了事故咋弄? 女老師負責斷后。就這樣翻過山嶺繞過峽谷,,終到下山路口,女老師和同學們千恩萬謝,揮手相別。 大好山河,如此風光,如不拍照留念,豈不遺憾之至。于是,尋一山民相助,在靈巖峰邊,朗公石下,明孔山傍擺姿拍照。高興與感嘆之余,賦拙詩一首:登山日當午,汗灑石階路。那知攀越難,步步皆辛苦。賞罷靈巖勝景,拾級而下,按原路返回靈巖寺山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寺廟的悠久歷史,豐厚的佛教底蘊,自唐代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為“海內四大叢林名剎”,并名列其首。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靈巖古寺就座落在這翠谷之中。 進入山門,正遇一旅游小團在導游小姐引領下,講解著各處名勝古跡,便想不如跟著他們,既能聽到歷史典故,又可省下錢來,哈哈,豈不兩全其美,于是,就尾隨其后。來到靈巖寺塔林,眼前是一片高低相異的石塔,以雕石累積,座座塔雕精美絕倫,或蓮座其上、或鼓石疊積、或方圓相間,高矮不等,大小不一。據導游介紹:此處為國內的第二大塔林,第一當然在河南少林寺了。此塔是歷代高僧主持的圓寂之塔,每座塔下都葬著一位高僧,塔的高矮顯示著高僧當時廟產的貧窮和富有。這時導游說:由于此處塔林布局的壯觀和寺廟風格的古樸,電視劇《燕子李三》的許多鏡頭皆拍攝于此。在塔林右側較遠處的山腳下也矗立著幾座孤零的石塔,高岸而碩大,塔身也較塔林精美許多,導游笑著說:這也是歷代方丈的圓寂塔,為什么另立一處呢?是因這幾位方丈佛心不正,貪污侵占廟產據為己有,因而后代主持就把他們另葬一處,以警示后人,故稱:貪心塔。想不到,在此佛門善緣之地,法門無邊凈土之上,也有如此貪心之徒,褻法偽佛,為后人所唾棄。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離開塔林移步千佛殿,見一石碑橫立于殿前古松之下,上書: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八個遒勁大字,落款是國畫大師劉海粟,立碑時年八十八歲。信步殿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尊形象生動的羅漢彩塑,或坐、或臥、或蹲、或立,形態各異,色彩逼真,體態與真人大小一般,完美而有靈氣,貼切而又傳神。這是宋代藝術家的杰作,雖埋藏地下千年,如今出土而不失本色,是何等的精湛,何等的偉大。無愧于海內第一名塑的美稱。 寺內最雄偉的建筑不是大雄寶殿,也不是千佛殿堂,而是高聳矗立的辟支古塔,塔高四十余米,八面磚石建構,共十三層,每層雙檐疊加,鶴立于靈巖群峰腳下,偉岸而氣派,挺拔而滄桑。據導游講:辟支塔是古代一位主持大師,歷經千辛萬苦,耗盡一生心血,化緣清齋積攢而建,因大師法號辟支法師,后人為紀念這位不辭辛苦,歷盡磨難,為弘揚佛法而建造佛塔的功德,隨取名:辟支塔。塔身雖經千年風雨洗禮,至今仍毅然聳立,完好無損。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走出靈巖古寺,導游小姐把我們送出山門,并贈留名片,說如他日帶朋友再來,可找她導游,她的名字叫:朱麗娟。 下午六時許,結束了靈巖的全部游程,漫步在下山的途中,我在想:旅游的初衷,似乎不全在于目的地的美麗風光,而在于貫穿整個過程的經歷。 ―――啊拉丁
關鍵字: 文學家 泰安 泰山 靈巖山 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