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三四五六
三水
歷史由來:因三江匯聚得名的三水,江河浩淼,山川明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產豐富,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游人。
地理位置:三水市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因西、北、綏江在境內匯流,故名三水。全市總面積874平方公里,轄11個鎮(區),總人口37萬。有海外華僑、港澳合計胞20多萬,是廣東著名的僑鄉。
旅游勝地:三水境內江河浩蕩,青山綠水,風光綺麗, 旅游 資源豐富。近年重點開發建設的三水森林公園,已建成世界第一大臥佛、孔圣園、千佛山、漢臧文化藝術殿堂、養生莊園、鱷魚湖、紀元塔。龍湖游艇區等一批旅游項目。此外還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蘆苞祖廟和銀洲貝丘遺址,這些景點經過歷年修葺開拓,己成為旅游勝地。
四會
歷史由來:四會置于秦。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南方增設桂林、南海、象三郡,四會縣屬桂林郡;直至清 四會屬肇慶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后,在1952年和1958年間,四會曾與廣寧縣合并過,合并后稱廣四縣。1954年和1961年兩次分設,四會縣分別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和肇慶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11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四會撤縣設市。
地理位置:四會市位于廣東中部偏西,于肇慶的東北面,地處西、北、綏三江下游,與清新、三水、廣寧和鼎湖區接壤,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總面積1257.6平方公里。共有17個鎮(街道辦事處),下轄158個村委和25個居委會。全市人口38.9萬人(未包括大旺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7.1萬人。
旅游勝地:古邑四會,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眾多。其中有貞山旅游區、中國造紙第一村——鄧村、十里奇石洞、四會玉器街、銀帶瀑布、江谷平湖、沼氣利用生態村、——下布村等。
另外,四會更是全國著名的柑桔之鄉,柑桔種植面積達53500多畝,所產柑桔以皮薄汁多,肉厚無渣、甘甜爽口、味鮮香醇而馳名。
五華
歷史由來:五華,原名長樂。據史書記載: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臺于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后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民國三年,由于,長樂縣有一五華山,故改名為五華縣,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五華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閩、粵、贛 三省交界處,是客家 人的主要聚居地。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恢復和發展經濟,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發展,人口大幅增加,現有人口一百二十多萬人,常住人口為九十多萬人。在現有人口中姓氏復雜,據統計有142姓。
旅游勝地:五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古跡眾多,風情濃郁。其中有長樂學宮、獅雄山塔與長樂臺、英烈廟粵東明珠七目嶂、石馬髻與天堂山、天柱山等。
陸豐
歷史由來:陸豐歷史源遠流長。秦朝以前,屬南越(即廣東、廣西兩省)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隸屬東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88年劃惠陽地區海豐、陸豐兩縣設汕尾市,陸豐隸屬汕尾市。1995年1月19日,國務院批準陸豐撤縣設市,屬縣級市。廣東省委托汕尾市代管。
地理位置:陸豐市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碣石灣畔,北面和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及惠來縣接壤;西與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介于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市陸地面積11681平方千米,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有烏坎、甲子、碣石、湖東、金廂5個港口。
旅游勝地:陸豐海岸多沙灘,奇巖怪石,岬角與海灣錯落分布,陽光、海水、沙灘、福廟頗具特色,有“東方的夏威夷”、“粵東明珠”、“粵東旅游的黃金海岸”之稱。全市旅游資源以宗教資源為主,伴以景色旖旎的風光旅游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歷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資源和以工藝產品為主的購物旅游資源,五者優勢互補,得天獨厚。主要旅游景點有“神、海、沙、石”四者兼備的碣石玄武山一金廂灘濱海旅游區、依山隅海的“海上公園”田尾山、千年古剎河西清云定光寺、甲子待渡山甲秀樓、甲東麒麟山、潭西法留山等。
關鍵字: 三水市 三江 歷史 廣東省 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