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綻放的藝術奇葩
粵劇:綻放的藝術奇葩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于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清雍正五年間,北京名伶張五,人稱攤手五,因躲避清遷的追捕,化裝易服逃亡來粵,寄居于佛山鎮大基尾以京劇昆曲教授紅船子弟(粵伶以紅船為交通工具,“紅船子弟”便成為粵劇藝人的代稱),建立“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其時佛山多迎神賽會,逢神誕必要上演粵劇,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了這一盛況:“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圍住看瓊花”。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于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花旦常見造型
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10大行。后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征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凈”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關鍵字: 廣東 廣西 藝術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