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陜菜體味獨特的文化內涵
寒食節,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是最早的冷餐大會(王弘力作)
一般認為,中國最著名的有四大菜系,即川菜、粵菜、魯菜、蘇菜,也有八大菜系之說,陜菜(也稱秦菜)雖不在四大、八大菜系之中,但它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國烹飪史、中國菜系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認為陜菜是中國菜之母、之根。因此,許多飲食文化專家認為,陜菜的悠久歷史以及豐富內涵,是其他任何菜系都代替不了的。的確,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任何菜系都是一種文化,是當地地域文化的表現。我認為,陜菜的文化特色特別強,而且有很多文化特色是別的菜系所沒有的。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秦鎮米皮
陜西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陜西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發祥地,民以食為天,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與繁榮,必然促進和帶動飲食文化的發達和發展。西安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歷時1100多年,為了滿足眾多帝王將相、豪門貴族的飲食需要,陜西這塊土地上必然會最早、最先誕生飲食文化。在陜西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誕生了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多項第一:中國最早的宴席“周八珍”;中國第一本烹飪理論典籍《呂氏春秋·本味篇》;烹飪一詞最早也見于《周易》一書,并解釋為“以木巽火,烹飪也”;中國最豪華、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朝的“燒尾宴”等等。而且,據粗略統計,中國的歷史名宴中,陜西的數量最多,且多出自唐朝。
陜西的名菜、名宴、名點,大多與歷史事件有關,其背后幾乎都有美麗的歷史傳說與故事,而這些故事和典故多與皇宮、皇帝有關。有的名菜、名點、名宴的故事甚至還不止一個版本,比如陜西的羊肉泡饃和岐山臊子面就有多個不同的傳說。陜西涼皮有秦鎮涼皮與漢中涼皮之分,各自有不同的故事傳說。在陜西某些飯店吃飯,上每一道菜,服務員都會給你講一個與之有關的傳說或故事。不只是古代,陜西現代與近代出現的一些餐飲品種,也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有的是古已有之,有的則是新編的。
陜西美食
盛唐長安名宴層出
在陜西飲食文化歷史上,不能不提到一個時期,那就是開放的盛唐。其首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都市。盛唐飲食文化的發達表現在幾個方面:烹飪原料、輔料及調味料的品種空前增加,數量豐富;烹飪方法和烹飪器具更趨成熟;飲食市場空前發展和繁榮;名食、名飲流派紛呈,在《陜西烹飪大典》中記載的古典名菜、名點50%以上都產生在唐朝;名廚名宴輩出;長安與國內外飲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羊肉泡饃
唐朝不但出現了一大批名廚,而且也產生了一大批名宴。如:燒尾宴、曲江流宴、杏園宴、柏梁宴等。而這些宴席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尤其明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詩、畫、樂、舞等文藝現象最繁盛的時代,長安又是全國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自然也很高,不但吃好、吃飽,而且還要求吃得有興趣有品味。如此以來,烹飪和菜肴中強調了文化性和藝術性,于是,菜肴中的花拼作品和面點小吃中的造型作品大盛。唐菜肴中的花拼作品不勝枚舉,最有代表性的是“輞川小樣”,被稱為中國烹飪涼拼藝術的開山之作,是20盤為一組的花拼冷盤,它按照唐代的山水畫家、詩人王維所繪的“輞川圖”中20個景區的山水景色而做;唐代面點作品十分講究造型,代表性作品是唐中宗時宰相韋巨源的“燒尾宴”中的“素蒸音聲部”,這是一組用面團捏塑造型、蒸制而成的面點作品。它將面團分為70份,捏造成70個美如仙女的面人,其手各持不同樂器,組成一個大型的樂舞場面。此面點上席時,要按照樂舞演奏的章法來安放各人的位置,赴宴賓客觀賞品評之后,再下筷一個一個吃掉。
唐朝,長安與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有政治、文化、經濟和貿易往來。當時長安最多的外國人是阿拉伯人、歐洲人。這些人把國外的飲食文化帶到了長安,同時也把長安的飲食文化帶到了國外,大大促進了唐朝和外國飲食文化的交流。西安的牛羊肉泡饃就是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結晶,西安的穆斯林將胡人的胡餅與當地的羊肉湯巧妙結合,烹制為流傳至今且經久不衰的名吃。
biang biang面的寫法
陜西小吃深含文化底蘊
雖然,陜菜在全國知名度不高,但一說到陜西小吃,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按省而論,中國有三個省小吃最多,四川、云南和陜西。也許陜西小吃的品種不如四川多,但陜西小吃的文化內涵恐怕誰也無法比擬。可以說,正是由于它的文化內涵才使陜西小吃的知名度最高。牛羊肉泡饃、葫蘆頭、肉夾饃、涼皮、岐山臊子面等小吃均蘊含風趣動人的傳說故事,有的還不止一個。就說秦人biang biang面吧,1998年我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一篇《秦人biang biang面》的文章,說了這個面的來歷和故事,特別講了這個biang字的說法和寫法(辭海和字典里都沒有,所以用拼音來代替)。“一點撂上天,扁擔向下彎,八字大張口,土字向進走。你一扭,我一扭,(實際上是‘幺’字),中間加個言字口,你一言,我一言,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做底,月字做幫,留個鉤子掛麻糖(麻花),推個車車上咸陽。”而且biang biang面的做法和吃法關中地區各地也不盡相同。比如藍田的biang biang面就很長,很寬,“陜西一大怪,面條像褲帶”就是說的這種面;而有的地方,特別是現在市面上賣的biang biang面,卻是片片面,或者叫揪面片。吃法上,有吃湯面的,也有吃干拌的。而干拌的臊子就有好幾種,如西紅柿雞蛋的、炸醬的、臘汁肉的,也有油潑的。此篇文章刊登之后,引來無數讀者的信件和電話,他們說,陜西一根面條竟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實在令人佩服!
葫蘆頭
關鍵字: 牛羊肉 藝術性 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