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象鼻山印象
象鼻山在桂林市東南漓江西岸,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巖組成的。明代孔鏞有詩贊道: ??象鼻分明飲玉河, ??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 ??百日相看不厭多。 ??相傳天皇玉帝帶領天兵天將途經桂林,把這里的房屋田地幾乎踏平。這時,隊伍中的一頭大象不幸病倒,玉帝便棄之不管,繼續前行。桂林有一位醫術高明的老醫生,看見大象很可憐,便為它治療。大象病好之后,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決心留在人間,幫助桂林百姓重整家園。玉帝知道后大怒,派天兵來抓神象治罪。大象與天兵奮戰數天,在一次戰斗間歇,大象血跡斑斑,口干舌燥,來到漓江邊飲水,拖塔李天王乘機悄悄用一把寶劍從大象的背部插入,大象死了,但沒有倒下,永遠留在桂林,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象山及象山寶塔。??在象鼻山的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東西穿洞,高大明亮的洞底,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繪:“飛崖自山頂尺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城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復內外瑩波,象山水月之稱以此。"每當月朗清風,水平如鏡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輪皎月浮江,江中二圓月并浮,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白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絕妙意境,這就是桂林最富盛名的標志性景點--象山水月。山頂有明代所建普賢塔, 為喇嘛式實心磚塔, 高13.6米。基座北面, 嵌有青石一方, 平雕“南無普賢菩薩”
關鍵字: 桂林山水 桂林市 石灰巖 米 象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