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廟會
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月古廟會萌芽于后趙皇帝開鑿伾山大佛時期,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兩山相繼修建了許多寺廟、道觀,廟會的規模逐漸擴大。明嘉靖二十一年,浚縣知縣蔣虹泉修建了浮丘山碧霞宮古建筑群,使廟會規模步入高峰期。至明末,浮丘山廟會、山東泰山廟會、陜西白云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被稱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浮丘山廟會位居第二。2004年4月,浚縣古廟會又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浚縣古廟會,時間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長達一個月之久,會期長,規模大,每年都吸引著來自晉、冀、魯、鄂、皖等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數百萬的香客、游人來此觀光。每月的初一、十五和三、六、九日,還有來自周圍市縣燒香拜佛,求福還愿的大量香客。
浚縣古廟會是匯集傳承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大平臺。宗教信仰,歷史上是廟會的主題。大伾、浮丘兩山,古剎林立,儒教、佛教、道教三種文化和諧共處。在老百姓心中,這些宗教人物都是能為人佑安賜福的神靈。同時,千百年來,在數不清的香客中出現了許多由大量偶然事情積累起來的“顯靈”的事件,使方圓幾百里百姓中廣泛流傳著“浚縣山,靈!”的說法。更有去浚縣朝山進香趕廟會,必須連續三年才能“功德圓滿”的說法:一年許愿,二年顯愿,三年還愿。
浚縣的廟會社火表演很有特色。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獅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顯示出瓦崗軍駐扎大伾山時在浚縣民間帶出的習武雄風……省文學院民俗專業作家孟憲明觀看后評價說:“這才是真正的廟會,這才是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
民間小吃是廟會中一大亮點。浚縣自古為通衢之地,商旅絡繹不絕。正月古廟會形成之后,更招徠四方客商,飲食業隨之發展,名吃名菜歷代推出:香氣撲鼻的饸饹面,質白細嫩的豆腐皮,香焦酥脆的花生米,醇香利口的梨膏糖等都是流傳有上百年歷史的傳統名吃。
更吸引人目光的是廟會的民間工藝品。如此規模宏大的古廟會,不僅為物資交流提供了優越的環境,也為周圍民間藝術品匯集提供了理想的展露天堂。石刻、泥玩、柳編、布藝……各類民間藝術品隨處可見。其中泥玩更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當年隋末瓦崗軍攻打大伾山北麓的黎陽倉,長期在大伾山駐扎兵馬。期間,將士們常用大伾山下黃河岸邊沉積的膠泥捏制戰馬和螺號,時間一長,泥玩就成為一種文化在民間流傳下來。在老百姓長期的泥塑制作中,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間藝人。其中有4位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大師。楊玘屯村民間老藝人王藍田的作品,已被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收藏。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挖掘、整理、傳承古廟會文化高度重視,古廟會規模越來越大,游覽秩序、衛生環境越來越好,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2003年,大伾山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景區;2004年,又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省級文明旅游景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游覽。今年春節期間,國家工商聯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會長張維新先生一行考察了廟會文化后,高興地稱贊說:“浚縣,是中原文化圣地!”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加拿大學者安得里先生游覽時觀看了廟會影碟后,評價說:“浚縣廟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關鍵字: 歷史 浚縣 萌芽 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