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廟會風俗
熱鬧的廟會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廟會亦稱“廟市”。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游人信徒,百貨云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當時的首都東京汴梁城,一定是廟市燈如晝了。
泥人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后,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并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于記載。
廟會上的面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面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后,指著什么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里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神奇的吹糖人
關鍵字: 傳統 心理 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