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門峽-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導游詞
各位朋友,三門峽游覽的最后一站是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函谷關位于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離三門峽市區45公里。因關在峽谷,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始建于西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原關樓在楚漢相爭時,被楚霸王項羽手下的大將黥布一把火給燒了。后來曾多次修復,又多次被毀于戰爭的硝煙之中。現在的關樓是1992年由靈寶靈化集團投資修建的。它承襲了秦漢的建筑風格,上部城樓都是本質結構。東門城樓因其兩主樓頂端各飾有一只丹鳳,故俗稱"丹鳳樓",也有人叫她"雙鳳樓"。這里的函谷關,習慣上被稱作"秦函谷關"。它東臨弘農絕澗,西拒衡嶺高原,南依巍巍秦嶺,北接滔滔黃河。函關古道全長15華里,是古代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路,易守難攻,被喻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有人用"一泥丸而東封函谷"來形容它的戰略地位。函谷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間曾有16次大戰役在這里發生,不少戰役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在過去,有人說:誰擁有了函谷關,誰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0年),楚、趙、魏、燕、韓五國合縱攻秦。秦軍依據函谷關天險,開關迎敵,使五國軍隊"流血漂櫓",大敗而歸。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選擇秦國兵力較弱的線路進攻,從陜西的商洛經武關提前進入關中。而項羽自恃兵力強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關時,聽說劉邦已入關中,大怒,命大將黥布強行攻關,并把關樓燒毀,上演了千古絕唱"鴻門宴"。安史之亂時,唐軍主帥哥舒翰被迫放棄守城計劃,與叛軍會戰于函谷關西原地區,慘遭失敗。1944年,侵華日軍在函古關遇到了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的有力抗擊,被殲滅2000余人,遭受重創。1986年,作為戰爭的佐證戰國時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庫--豎井式箭庫被發現。箭庫深11米,直徑0.9米,箭為鐵桿、銅簇,每30枚為一束,現均已銹跡斑斑。 在函谷關右側,就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宮。太初宮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所謂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氣或最初形成的狀態。 據史書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精通易經。一天,尹喜登上一個土臺,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知道有圣人要從函谷關經過,于是沐浴更衣,靜靜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長髯的老者,騎著青牛,從東方徐徐而來。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廢弛,便決定經函谷關到西域隱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懇請其著書立說,老子很高興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經》。"紫氣東來"的成語就源于此。后人為了紀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樓,又叫望氣臺。 沿中軸線過了二道門,左右兩側分別是三清殿和三皇殿,殿內供桌由臺灣圣道龍華會捐贈。最后為太初宮主殿,里邊供奉的是老子。老子皓首長髯,神采奕奕,在聚精會神的著書,兩側分立著書童徐甲和關令尹喜。 沿主殿左側臺階拾級而上,就是"雞鳴臺"。 戰國時期有四君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四君子中以孟嘗君的名氣最大,據說他門下養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為了成就霸業,就請孟嘗君來做丞相。秦國的大臣因怕孟嘗君的到來而影響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計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本想重用孟嘗君的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只好將孟嘗君暫時軟禁起來。 秦王的弟弟徑陽君,在齊國作人質時和孟嘗君成了好朋友,他看到孟嘗君有難,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寵妃燕姬。燕姬對孟嘗君獻上的玉壁不屑一顧,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嘗君人關時已經將它獻給了秦王。孟嘗君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位門客自告奮勇,學狗叫瞞過看庫人,從狗洞進入王宮庫房,盜出白狐裘,獻給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后的燕姬,趁著夜宴的機會,勸說秦王放了孟嘗君。秦王經不起燕妃的軟磨硬纏,便下令放了孟嘗君。 得到過關文書的孟嘗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領一幫人急奔函谷關。趕到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孟嘗君一時沒了主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突然傳來一陣咳亮的雞鳴,引得關內外的雞全都叫了起來。原來是孟嘗君門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臺處學雞叫,守關人員不辨真偽,聽到雞鳴迷迷糊糊爬起來開了關門,驗了過關文書,放孟嘗君一行出了關。秦王果然反悔,派兵來追,但是為時己晚,孟嘗君一行泛起的灰塵,已經落下許久了。后人在高臺上建了雞鳴臺,以示紀念。 各位游客朋友,在我們離開函谷關之際,三門峽的全部游程也接近尾聲了,在三天的行程中如果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敬請各位原諒,也衷心地希望您把寶貴的意見留下來,以便改善我們的工作。同時,也歡迎各位在方便之時再來三門峽做客,那時,我們將以更優美的環境、更優質的服務歡迎您的到來。預祝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一路順風!
關鍵字: 函谷關 歷史 河南三門峽 靈寶市 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