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川塬山陰地區降水多,雨熱同季,利于農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長:干旱地區光照豐富,雨量稀少。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青稞五大類, 經濟作物主要 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藥材類。蠶豆是臨夏的傳統優勢作物,粒大味美,營養豐富,是外貿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之一;臨夏大麻色白質柔,為隴上名產;唐汪大接杏久負盛名,遠銷香港等地。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自治州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
臨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獨特, 古跡名勝和人文景觀眾多,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 的各類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因最早在臨夏發現而命名。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的國寶“彩陶王”也出土于臨夏, 故河州又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
馳名中外的炳靈寺石窟是沿古絲綢之路尋勝訪古的旅游熱點之一。碧波萬頃, 燦若明珠的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內陸最大的水庫, 素有“高峽平湖”之稱。黃河三峽的奇異風光正的成為新的旅游熱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積石雄關,傳述著大禹“導河自積石” 的典故。以“花兒會”和秀麗景色聞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松鳴巖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成為全國獨具一格的旅游景點。
穆期林群眾相對聚居,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為濃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體, 莊嚴肅穆,秀麗壯觀。色香味俱佳的各類傳統小吃,特別是清真風味小吃,享譽西北。河州“花兒”浪漫雄渾,是民族民間文藝珍奇瑰寶。
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
位置: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
面積: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100多萬。
行政區劃分:臨夏回族自治州現轄7縣1(市),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共138個鄉(鎮、街辦)。
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投訴電話:0930-6214220
甘肅省旅游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臨夏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1991年命名的全國衛生城市,同時是國家建設部第三批太陽能住宅建設試點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和全國首批實現電氣化的城市,也是黃河上游甘肅段多民族經濟開發區7個“省級試驗小區之一,和國家民委、體改委批準的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全市轄4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88.55平方公里,人口19.3萬,城市規劃區面積43.4平方公里,已建成14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臨夏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經濟增長要素不斷改善。近六年,國內生產總值遞增15%。199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86億元,財政收入4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82元,城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為3%,農村經濟中科技貢獻率達到44%。臨夏市氣候溫潤,年平均氣溫8.1℃,年日照時數2520小時,全年無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發量1343毫米。全市地域平坦,其中川地占89%,海拔為1823—1960米。 轄區內有黃河一級支流大夏河,年平均流量為34.3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11億立方米,在境內23公里段落差達165米,可開發利用發電量為19980千瓦。另有紅水河、牛津河為大夏河一級支流。全市地表水儲量12.6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6656立方米,城市地表水質率達84%。地下水主要為潛水,日滲水量為330一1200噸。由于臨夏市地處農區和牧區結合部,交通便利,農畜產品市場資源極為豐富。非金屬礦藏主要為石灰石和紅粘土,其特點為雜質少、品位高,儲量很大。
臨夏市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清真寺、拱北、寺院建筑融合中國古建筑與阿拉伯建筑為一體,獨具風格,市內有民族風情濃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地處城市中心的人民紅園集江南園林建筑與臨夏古典建筑于一體,亭臺水榭,曲廊回環,四時花木爭榮。東西南北輻射的東郊公園、南龍山森林公園、萬壽山公園、抱罕山莊等旅游景點,地勢開闊,風景別致,秀色宜人,各具特色,總占地面積7200多畝,綠地和水域面積達90%以上。東公館、蝴蝶樓、南關清真大寺、大拱北、萬壽觀等名勝古跡及其磚雕、木雕藝術聞名遐邇。周邊炳靈寺、劉家峽水庫、松鳴巖、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溝等旅游勝地更是馳名中外,使人流連忘返。
關鍵字: 臨夏 洮河 香港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