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絲綢之路上去領略回族風情
寧夏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在寧夏不大的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寧夏是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中國的穆斯林省,區內共有3000多座清真寺,營造出了濃郁的伊斯蘭氛圍。
悠久的歷史、多樣的地貌、特有的民俗,構成了寧夏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綿延不絕的賀蘭山、六盤山,濁流滾滾的九曲黃河,浩瀚無垠的沙漠和草原,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須彌山石窟,以及獨具特色的回族風情。
寧夏民俗節日
寧夏是一個回族人口聚居地,因此具有許多獨特的宗教習俗。開齋節、圣紀節、宰牲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
開齋節,每年伊斯蘭教月,稱為齋月,齋月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后整個白天,不吃不唱,稱為封齋。經過一個月的齋戒,在伊斯蘭教歷九月的最后一天,尋看新月(月牙),見月后的第二天,即行開齋,慶祝一個月齋戒期的結束,故名開齋節。開齋節是回教的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
圣紀節,阿拉伯語稱“冒路德節”,在每年六月八日進行。相傳這天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亦稱“圣忌”。為緬懷其功德,舉行紀念活動,主要包括誦經、贊圣和講述其生平事跡。當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聽教長、阿訇講經,然后游玩一天,有的還宰殺牛羊,設宴聚餐。
宰牲節,亦稱“古爾幫節”、“犧牲節”、“忠孝節”,“古爾邦”是阿拉伯語,原意是獻牲。時間為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這天上午10點左右,回民個個頭戴小白帽,衣冠整齊,興致勃勃擁進清真寺進行會禮叩拜。會禮結束后,在條件好的地方,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所宰之肉要分三份,一份自己食,一份送親友鄰居和招待來客之用,一份濟貧施舍。典禮完畢后,眾人開始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花稞稞等互相慶賀。
娛樂介紹
回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在寧夏您可欣賞到具濃郁西北風情的回族花兒和口弦等。“回族花兒”,是流傳于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獨具風采的高腔山歌。曲調高亢悠揚,歌詞淳樸清新,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口弦”,又叫“口兒”,是寧夏回族婦女喜愛的一種小型彈撥樂器,演奏的曲調悅耳動聽,它的曲調比較固定,有“廊檐滴水”、“駱駝鈴”、“珍珠倒卷簾”等口弦令。
近年來,寧夏的現代娛樂設施亦有較快發展。您可在位于寧夏平羅縣西大灘鎮的沙湖旅游區滑沙、騎駝、騎馬、游泳、垂釣、滑翔,玩沙灘排球、足球等。若有雅興,還可在沙湖上空坐旅游飛機鳥瞰觀光,在沙坡頭滑沙、騎駝沙漫游沙海,乘羊皮筏子暢流黃河等。
地方特產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發菜五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黑,所以又稱“五寶”。
發菜:諧音“發財”,產于同心、中寧、海原一帶荒漠、半荒漠地區,體細長,色黑亮。新鮮發菜呈藍綠色或褐色,喜慶筵宴必不可少。
甘草:又名甜草,在中藥界有“十(個中藥)方(中)九(個要用甘)草”之說。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抗癌、補脾、益氣等功能。
枸杞:寧夏枸杞以皮薄、肉厚、籽少馳名中外。其不僅含鐵、磷、鈣,且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常服能潤肺清肝、滋腎、祛風、明目、強筋骨。
賀蘭石:產于賀蘭山,質地細密、剛柔相宜、紫綠相間。用其雕刻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不干不臭、護毫等特點,雅趣天成。
灘羊裘皮:寧夏特產毛皮,以產自銀川平原黃河兩岸水草豐美的灘地而得名。俗稱“二毛皮”,毛長2寸,毛穗潔白,質地細潤,輕柔暖和,古有“干金裘”之稱,是國家傳統名牌出口商品。
交通條件
航空:寧夏有一個機場,位于銀川市東南,從這里有民航班機可直達北京、西安、太原、蘭州、包頭等數十個城市。
鐵路:包蘭鐵路穿越本區,縱貫銀川新城市區南北,東接華北重鎮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西接西北古城蘭州,和蘭新、蘭青、隴海三條鐵路銜接。
公路:寧夏境內有6條國道,以銀川汽車站為中心有近三十條長途汽車線路,可通達全區各行署、市縣所在地和陜西、內蒙、甘肅部分地區。主要干線通往固原、吳忠、永寧、靈武、中衛、大武口及內蒙古的巴音浩特、烏蘭礦,陜西的定邊和甘肅的平涼等幾十個地方。此外,固原、吳忠、石嘴山汽車站還有三十余條中途線路通向區內外各地,各縣汽車站均有開往鄉村的短途車。
關鍵字: 絲綢之路 伊斯蘭教歷 地方特產 清真寺 賀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