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走火焰山體驗新疆吐魯番的“熱”情
吐魯番美景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于這里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干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干品種里堪稱珍品。
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筑蘇公塔,《西游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里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郁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夕陽西下 大漠駝鈴
夕陽西下 大漠駝鈴
吐魯番有各類古代文化遺跡70多處,至近代包括原始遺址、故城遺址、古墓群、石窟寺、烽燧驛站、巖畫等等,其中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數以萬計,準確數字已難統計,許多已流散海外,保存在德國、日本、俄國、英國、印度、朝鮮、美國等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文物中以代表絲綢之路的文物絲綢織品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古文書最為著名。
新疆獨具特色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尤為突出,有1100條之多,總長5000多公里。這是一種極特殊的灌溉系統。為減少蒸發量,當地人采用了這種地下引水方式,鉆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緩緩而行。據說,最長的坎兒井有8公里,出土通風用的直井多達三百眼,相當艱巨!所以說,坎兒井是吐魯番,其實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兒井剛好分布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庫曼斯坦和中國的新疆、甘肅、陜西等地,幾乎可以肯定,它與絲路有關。至于這坎兒井技術源自何方,西方?中原?本地?眾說不一,估計吐魯番可能性最大。
吐魯番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與現代的風采,以其嫵媚而粗獷,質樸而熱情的獨特個性與魅力,令游者流連忘返,終生懷念。
艾丁湖
艾丁湖
位于吐魯番市南50公里的恰特卡勒鄉境內,維吾爾語意為月光湖,該湖是一個內陸咸水湖,面積約為22平方公里(四十年代時,湖面曾達到152平方公里),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均不到0.8米。
艾丁湖由三部分組成,周圍一圈寬約0.5一1公里,是含有大量鹽類的堅硬鹽地;中間一圈是鹽沼澤;湖心是晶瑩潔白的鹽結晶。走到水邊,見不到游魚、飛鳥,唯有成群的小昆蟲和偶爾穿過的野兔和小鼠,這種典型的荒漠景觀吸引了很多專家及探險者到此游覽。
維吾爾語稱艾丁湖為“覺洛浣”,意為月光湖。艾丁湖是一個內陸咸水湖,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國最低的地方,世界第二低地。因湖大部分是干涸的湖底,觸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晶體,陽光下鹽體閃閃發光酷似寒夜睛空的月光,故名。然而現在很少有人真的能看見艾丁湖水面映現月光的情景。因為艾丁湖急劇縮小,已近干涸,變成大鹽沼了。
艾丁湖湖盆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8千米,湖底淺平,現僅西南部還有部分積水,水深不超過1米。湖水苦咸,礦化度每公升210克,大部分為氯化物。由于入湖水量不斷減少,以及湖水長期的蒸發、濃縮,在湖底與湖周形成了豐富的鹽礦和芒硝礦,昔日月光倒影嬌美的湖光秀色,現已被湖濱堅硬干裂、白色起伏的鹽包地和使游客難以接近的湖心淤泥鹽沼澤所替代。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的環境至為古樸、蒼涼。現在艾丁湖畔建有芒硝廠可供游客攝影留念。
庫姆塔格沙漠
庫姆塔格沙漠
庫姆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位于鄯善老城南端,與老城東環路南段相連,面積1880平方公里,是集大漠風光與江南秀色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庫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東部、鄯善縣以南,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部分。庫姆塔格沙漠面積大約2.28萬平方千米,主要組成元素不是沙丘,而是沙山,庫姆塔格在維吾爾語中就是“沙山”之意。
站在鄯善老城向南望去,金色的大漠雄渾壯觀、風光無限,千百年來與綠洲長相廝守,默默對視,猶如忠誠的戀人,給人無盡的遐想。
庫姆塔格,維吾爾語是“沙山”之意。庫姆塔格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來自天山七角井風口和達坂城風口的狂風,沿途經過長風程,挾帶著大量沙子,最后在庫姆塔格地區相遇碰撞并沉積,形成“有沙山的沙漠”這一獨特的景觀。庫姆塔格沙漠已開辟成為集科研、考察、探險、沙地運動、沙療保健、大漠觀光于一體的風景區。
葡萄溝
葡萄溝
吐魯番的葡萄溝隸屬于吐魯番市葡萄鄉,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由于火焰山的斷裂和長期的河水沖擊形成的一個峽谷,堪稱鬼斧神工的杰作。
葡萄溝呈南北走向,全長8km,東西寬約2 km,溝谷狹長平緩。每逢夏季,火焰山上炙日炎炎、寸草不生,葡萄溝內卻流水潺潺、綠樹成蔭、涼爽宜人,是“火洲”吐魯番的清涼世界。
葡萄溝的葡萄甜是出了名的,據說,吐魯番四周被高山圍繞,夏季里,長達十五個小時的陽光下,氣溫增高得很快,高溫受到群山的阻擋,無法擴散到盆地外面去,使盆地內異常炎熱,所以人們又稱吐魯番為“火洲”。火洲的高溫,有利于葡萄的生長,從而使吐魯番成為中外聞名的“葡萄之鄉”。說這些難免有些枯燥,我們來葡萄溝是吃葡萄的,這不,形形色色的葡萄雖未熟透,卻早已掛滿藤架。有的葡萄晶瑩如珍珠,有的鮮似瑪瑙,而有的綠若翡翠,那五顏六色、翠綠欲滴的鮮葡萄,令人垂涎不止。
葡萄溝
葡萄溝蔭房
在吐魯番,晾曬葡萄干需要獨特的蔭房。
蔭房通常都建在1~2米高的土臺上,以利通風,并能縮短葡萄干的晾制時間。用土塊或磚塊砌成的花孔墻,既要保持通風,又要避免陽光直射,很有講究。
在這種蔭房里蔭干的葡萄一般為綠色,人們稱之為綠珍珠。
關鍵字: 絲綢之路 吐魯番 火焰山 維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