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印跡:留有詩人余香的古石
一塊珊瑚化石、一個托放石頭的瓷盤,雖歷經了歲月長河的沖刷,幾經易手,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并且讓后人依稀看到了一位詩人的痕跡。
吳弘毅老人的臥房窗臺上擺放著一塊用玻璃罩子罩著的石頭。較周圍其他石頭的“怠慢”,這樣的悉心照料足以顯出它的尊貴。吳老先生輕輕地取下了玻璃罩子,撫摸著這塊石頭,將它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
珊瑚化石
“得到這塊石頭真是機緣巧合。”吳老提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仍感嘆不已。半個世紀前,剛剛畢業的他被分配到了原西寧市莫家街醫院(現已不存在)。由于特別喜歡石頭,剛到醫院時就聽說有位護士家中有塊珊瑚化石,頓時這塊石頭就成了他最大的牽掛。與那位護士熟識后,終于有機會到她家中一睹珊瑚化石的“真容”。
這塊約三公斤重的珊瑚化石光滑透亮,通體呈褐色。仔細端詳,就能看出五個天真的孩子圍在一尊大腹便便的彌勒佛身邊,惟妙惟肖的模樣令人不禁向往起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底部加厚成20毫米的瓷盤更是專門為托放這尊“彌勒佛”而制成的。瓷盤呈荷葉狀,兩側各攀伏著一只龍圖騰的提耳,盤色為青白瓷上有金絲開片,溫潤如玉。吳老說,縱觀古今奇石,為石專門設計瓷盤的很少見。“據那位護士講,原先還有個紫檀木精巧制成的底座,但遺憾的是底座已不知去向了。”
比起這塊難得一見的珊瑚化石,更令年輕的吳弘毅興奮的是這塊石頭的主人。原來,這位護士就是清代西寧詩人張思憲的孫媳婦,這塊石頭曾是詩人的珍藏。張思憲生于清道光九年,1877年因厭惡官場而依然辭官回到西寧,享受詩詞歌賦之樂。至于他與石頭的緣分,雖無明文記載,但從他的《看山吟》“人為蜀山險,我愛蜀山奇。回頭看不夠,日日倒騎驢”中可窺其一二。也許,這塊珊瑚化石就是他長陳于書案,時時把玩的心愛之物吧。據說,這塊古石也是詩人張思憲先生從別人手中得來的。“這是塊蘊涵文化意味的古石,而托放石頭的盤子應該是宋瓷。”吳老肯定地說。而他與這塊石頭真正的緣分是從那個非常年代開始的。由于成分問題,護士家度日艱難,藏品珊瑚化石和瓷盤一度險些毀損。后來,護士就將這塊留有詩人余香的石頭轉送給了吳老,希望他能代她將珊瑚化石珍藏下去。
半個多世紀的光陰一晃而過,當年那個莽撞的少年已成為了步履蹣跚的老人,但與這塊留有詩人余香的石頭的緣分和那份囑托依然是吳老最珍貴的記憶。
關鍵字: 古石 珊瑚化石 西寧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