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錯過的美味臊子面
北方人喜面食,而把面食做出花來的,當屬關中西周文化的淵蔽之地岐山人也。岐山人自稱為“天子的選民”,連老者也不忘在腰間系上根黃腰帶,以示這個身份特征。他們吃的面食就干脆叫“岐山面”他們說這是從周文王時就傳下來的吃食。
香噴噴 岐山臊子面
岐山面在形、色、香、味上以光筋薄、油旺煎、酸辣香為特色。由于做工精細,吃法講究,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從而養成了岐山人特別典型的“面肚子”。據云西岐大地人杰地靈,然則官做得再大,喜面的習慣則依然故我,頑固得很。岐山籍的市長大人在五星級賓館宴請完老外一定要打道回府,讓老婆再搟上些許岐山面,這位夫人肯定也是“三從四德”型的“岐山姐姐”,她能把面搟成紙,再切成線,下到了鍋里還蓮花轉。市長官人一口氣不喝湯吃上十來碗,末了還要再喝些面湯把胃里的逢子一灌,再站起來在客廳里跳上幾下,這才覺得“磁實”。
做臊子的材料
所以,岐山人即使不當官,也看起來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方臉闊鼻,挺胸腆肚,相貌堂堂,同時又顯得好像也“腐敗過一把”的樣子。岐山人看來對自己的面食相當自信。不然怎么硬是把它開發成了品牌產品,甚至賣到了京城,譽播海外?海外歸僑,港澳臺同胞回來尋根問祖,吃上一碗岐山面便慨嘆唏噓,因為他重新拾起了童年的記憶,末了不忘贊上一句話“此乃大陸第一面也”!寶雞地區流傳著一首段子,說金寶雞、銀風翔,不如岐山一后晌,說明岐山人很會經營,寶雞地區縣縣吃面,但偏偏面食以岐山命名,便是明證。
岐山面的感人之處,就是把平凡做得出色。這就有點像雷鋒叔叔的精神了。試想想,岐山面配料的確平凡得很:它有山珍,可那是極為平常的黑木耳;它也有海味,但也幾乎是被人遺忘的海帶。可就是這些平凡材料,讓岐山人來一個排列組合,就產生了化平庸為神奇的力量。
岐山肉臊子
以配菜來講,吃岐山面當然離不了豬肉臊子。然而岐山人做豬肉臊子,不是城里人心急火燎式的爆炒,幾分鐘搞定。而是慢功出細活的功夫菜。一般一鍋幾十斤的肉臊子需三兩個小時的功夫。逢年節,殷實人家總要買上半扇豬肉,肉一定是“牙豬”(公豬)肉,皮一定是薄的,最好是黑毛豬,不能太瘦,紅白相間,而肥膘有二指半的最好。
做肉臊子
岐山人做肉臊子,必定是半扇豬肉統統下鍋。然則“統合”中也有“步驟”,具體來說,他們總是先把買回來的半扇豬分解為紅、白兩攤,豬板油也是單另切好以備它用的,而排骨卻是要剁好成一寸見方與肉臊子一塊兒為伍入鍋的。岐山人切肉講究刀法,不論紅肉抑或是白肉,一律兒切成拇指蓋大,竹筷子厚的肉丁。然后把黑老鍋干燒至冒出青煙,再旋上少許用土法榨制的菜籽油,油滋滋地一會兒便滾燙燙的,然后再倒入白肉翻攪,保證不粘鍋。緊跟白肉的“調和”有白頭蔥段,老鮮姜姜末和紅干辣角段及五香面。待武火緊烹半個小時左右,只見白肉變硬泛青,并在鍋周邊瀝出了一圈青白稀油,就可以倒入紅肉了。然后再用武火,紅肉很快變色,這時可以放入鹽料,并倒入些許料酒。俗話說好廚子一把鹽,而料酒則是為了除去豬肉里的“臜氣”和土惺味兒。繼續用武火烹煮約個把小時時,就可以放進老抽之類的醬油了。這時就改用文火慢慢的浸沌了。上好的醬油一般都是色香味俱佳,尤其是那鐵紅的顏色使肉臊子增色不少,誘人食欲。解放前關中西府人吃醬油的習慣沒有養成,為了增加醬色,一般是用蜂蜜研“汁子”。即把蜂蜜倒入“飛鍋”(即燒紅的鐵鍋)用鐵勺使勁研磨,就像臨池學書前研墨一樣。待到蜜膏變成黑褐色的大煙膏的模樣,就可以鏟出放入磁小碗中以備后用。現在醬油被普遍使用,故蜂蜜汁子已不大讓人想起了。
關鍵字: 不粘鍋 臊子面 菜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