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博物館
旬邑縣博物館建于1984年,位于旬邑縣城東大街體育場西側,館內陳列有距今約300萬年的旬邑黃河劍齒象化石、世界首具板齒犀牛化石和距今約一億兩千萬年前的恐龍腳印化石、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泰塔、莊嚴雄偉的明代文廟、還有明清石刻藝術拴馬樁等。
出土于旬邑縣馬欄鎮西塬村的旬邑黃河劍齒大象、犀牛化石,裝架復原后現陳列于縣博物館內,其中,大象化石體長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體長4.8米,高3.1米,它們距今已有三百多萬年,是研究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古地質、古氣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標本。大象化石體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復原裝架的第一具完整板齒犀牛化石骨架,泰塔,亦稱旬邑寶塔,建于北宋嘉右四年,高53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塔頂。各層門兩側砌成直欞形窗,并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筑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又做工精細,靈巧雅致。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博物館 古生物 文物保護 旬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