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膳祖擅長的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
在古城西安,有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名貴小吃,因其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似層層塔樓相疊,即“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得名“金線油塔”。層多絲細,松軟綿潤,油而不膩,清爽利口,營養豐富,久負盛名。
金線油塔
做法油塔的制作不很簡單,需要一定的技藝。有經驗的廚師先用溫水和好面,加些許酵面揉成軟面,熱處發約小時,再加堿水揉好稍醒,視制作需要,揪成若干個 小團,外抹清油待用.制作開始時,先取其中的一塊,平鋪在面板上,搟薄拉開,利用面團良好的延展性和韌性,拉得越薄越好。然后再在薄如紙的面上抹一層煉羊尾油。
金線油塔
這里有講究:天熱時,要在羊尾油里加適量羊肚油,因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于天熱油溶化而流出面層;天冷時,羊尾油中加少許清油,清油不易凝固。這樣制作的油塔子油飽滿,且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濃香豐腴的獨特風味。在里面撒少許精鹽和花椒粉,將面邊拉邊卷,卷好后搓成細條,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擰成塔狀,入籠屜用火蒸25分鐘,即可啟籠食用。金線油塔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當時,稱為“油塌”。
金線油塔
相傳,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長制作此品。據《清異錄》記載,唐穆宗時,宰相段文昌家里有一號稱“膳祖”的老女仆擅長制作這種油塔,且技藝精湛。在40多年的時間里,她曾將此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據說,得其真傳的只有9個女仆。西安民間傳說,真正能夠繼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足見其此制作技藝不易掌握。
金線油塔
后來,這種食品傳入市肆。唐天授年間,長安城里就有這種“油塌”。《朝野僉載》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張衡的官員,位至四品。武則天決定加一品,升他為三品官。一日退朝歸來,路過街市,忽覺香氣撲鼻,下馬一看,原來是剛出籠的熱“油塌”。張衡垂涎欲滴,便悄悄地買了一個在馬背上就食,被御史彈劾,因而丟了烏紗帽。
金線油塔
可見這種“油塌”吸引力之大,已經到了“聞香下馬”的程度。及至清代末葉,西安附近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三原縣,其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面粉和用糧食喂養的生豬板油及網油,使油餅層次增多,并改餅狀為塔狀,改烙為蒸,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金線油塔
因而,招來八方來客,成為達官貴人、巨富商賈款待嘉賓的上乘美食。本世紀30年代,西安南院門第一市場福記飯館的馬振賢師傅得其真傳,制作的“金線油塔”,馳名三秦。從那時起,直到50年代初,盡管飯館地址遷移到西大街迎祥觀巷口,并改名為“同福樓”,但金線油塔一直是“看家名點”,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每天接待酒席不斷。
金線油塔
由于“油塔”供不應求,時有顧客事先來店“占號”預約。1979年,在陜西省飲食業風味食品展銷會上,金線油塔受到中外觀眾、客商的高度贊賞。金線油塔經過千余年的變化,制作技術更加考究。金線油塔,現已成為賓館、飯店招待外賓的上乘美點。
關鍵字: 古城西安 西大街 金線油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