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
納西族和藏族的融合
明代,鹽井曾經是強大的“納西古王國的木氏土司所占領的地方,當地的納西人很多就是當時來征戰的納西士兵的后裔,如今,鹽井的納西男子和女子都已經穿藏裝了,但據當地納西婦女講,他們的耳環綴飾保留著納西族的傳統樣式。鹽井的納西人平時都講一口流利的藏語。我在考察過程中與幾個背鹽女用納西語對話,她們都能聽得懂,其中有個叫玉珍的講得最好。后來知道她是下關老人的女兒。
如今的鹽井,納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睦相處,東巴教、藏傳佛教和天主教的和平共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匯聚而且和諧共存的福地。
據下鹽井村的納西人黃國生老人(64歲)講,納西人聚居的下鹽井村有205戶,1200多人。整個鹽井鄉有678戶,3913人。黃國生老人一家在下鹽井居住已經6代了,祖先是從德欽佛山鄉的納古村搬到這里來的。
下關老人已70歲(生于1933年),屬雞。他一身藏裝,但還能講流利的納西語。當年他父母去佛教神山大理雞足山朝拜,當時他母親懷孕。在下關(今大理市市府所在地)生下了他,因此取名為下關。他的妻子是藏族人,已63歲,她前后生了4個兒子,3個女兒。大女兒叫玉珍,嫁給一個納西人,二女兒則嫁給同村的一個藏人。大兒子娶的是納西女子,二兒子則到藏人家當了上門女婿。他的子女在填表時都填自己是納西族。
過去的很多調查者都說鹽井已經完全沒有納西族東巴教的禮儀習俗,但這次下關告訴我,村里至今還保留著祭天儀式,時間是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和初八。有祭天群,分為哈迪、哈綠、哈汝(哈意為群,迪、綠、汝分別意為大、中、小)三個祭天群,下關屬哈綠群,每個群體有祭天場,屬于哈綠的共有36戶,每6戶為一個小群體,因此每年祭天時共用6頭豬。初五那天有3戶祭,初八那天有3戶。村里尚有3個東巴,下關是其中的一個(但他不是世傳東巴,而是自小耳濡目染學的。他們已經沒有經書,只能念口誦經。東巴有時也到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廟祭拜。他說,解放前,藏族頭人曾禁止過當地人信仰東巴教。如今,村子里的老人認為應該把祭天的習俗保持下去,并提倡說納西話。下鹽井的納西人至今仍然還在祭祀納西族全民信仰的民族保護神“三多。
關鍵字: 瀾滄江 芒康縣 茶馬古道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