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
下鹽井的納西人稱父親叫“阿烏,母親叫“阿美,大伯叫“阿補底,叔叔叫“阿補季。舅舅叫“阿古,姑媽叫“阿尼。這種親屬稱謂保留了古納西語親屬稱謂的特點,與麗江塔城山區等地尚保留著的親屬稱謂十分相似。
我采訪了鹽井鄉政府所在地街子村的一戶人家,這是一個納、藏、漢三族合璧的家庭。房東納西女主人63歲,名叫齊日培迪,顯然是藏族名,其名字是活佛取的。男主人叫馮道成,62歲,漢族,其祖先來自四川,是清朝駐藏大臣趙爾豐的部下。女房東尚能講一些納西語。但由于丈夫和子女都不會講納西語,因此在家就說藏語。他家屬于哈迪祭天群,這個祭天群共有40多家。這家的大兒子在昌都電視臺工作,一個兒子在左貢縣教書。我們去時大女兒在家,她的名字叫斯郎堂瑪,是活佛給取的名,39歲,已不會講納西話。
藏族和納西族的習俗在這里相互交融,據了解,街子村有幾戶納西人家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納藏通婚的家庭不少。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傳播之地
在整個西藏,只有鹽井鄉才有一個天主教堂。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不少傳教士竭力試圖在西藏傳播天主教,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鹽井是唯一的例外。當地藏民既有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歷史上,這兩個宗教在這里曾經發生血與火的沖突。如今,兩教早就握手言歡,和諧共存,佛陀和基督的智慧和慈悲的光環,在這個橫斷山的深山小鎮里融為一體,教化人心,造福世人,成為西藏一個獨特的文化亮點。
據史料記載,鹽井天主教堂最早是在19世紀60年代由法國傳教士呂司鐸興建的。當時進入當地的法國傳教士是裝扮成商販進入這片以藏傳佛教和東巴教為人們精神信仰核心的領域,開始了他們非常艱難的傳教歷程。
關鍵字: 瀾滄江 芒康縣 茶馬古道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