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制陶史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是一個對生活器皿十分講究的民族,除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是他們經常使用的器皿之一。這些陶器出自西藏民間藝人之手。
陶器在西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昌都的卡若,林芝的云星、紅光、居木、加拉馬、墨脫的背崩村、馬尼翁,拉薩北郊的曲貢村,山南乃東的欽巴村,阿里的扎達等文化遺址都有發現,其中卡若遺址中發現的陶器是目前有據可查的西藏最早的陶器。
位于昌都鎮卡若村的卡若遺址,出土陶片兩方多,為夾砂陶,大部分表面經過打磨。陶色有紅、黃、灰、黑四種。以黃灰色為主、均為手制,火候不高。紋飾以刻劃紋為主,也有繩紋、附加堆紋、壓印紋、篦紋、藍紋、抹刷紋、還有彩繪,主要圖案為三角折線、方格、菱形、連弧、貝形、圓圈及四方形紋。陶器種類主要有罐、缽、盆。
據考古資料證明,西藏的制陶歷史源遠流長。1978年在西藏昌都地區發現的卡若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里出土的兩萬多件陶片中,能夠辨認器形的有1234件,分罐、盆、碗三種。其中盆的器形一般較大,敞口,平底,深腹,制作較精,多為盛器。少數陶盆的表面有煙熏的痕跡,據專家推測可能是炊具。碗的形器較小,敞口,平底,可分直口和多口兩型。罐的器形大小懸殊,制作精致,可用作汲水、燒煮食物和儲藏糧食等。從器形上看,有小口垂腹罐、小口鼓腹罐、長頸短唇罐、深腹罐、大口罐、單耳罐、雙體獸形罐、帶流罐和帶嘴罐等類形。
除卡若遺址外,能夠反映西藏史前陶器工藝水平的另一個遺址是發現于拉薩市北郊的曲貢文化遺址。出土陶片多為素面,器物表面磨光,它的面貌與卡若遺址相比,顯示出一定的進步性。例如,陶質火候較高,泥質磨光黑皮加工最為精細,器表光亮如黑釉,器胎薄至2毫米左右。陶胎質密、堅實、紋飾較為豐富,有刻劃紋、重菱紋、三角紋、波折紋、蛇紋、多飾于陶器的腹、頜、耳部。明朝,制陶技術上已經出現了侵輪加工。陶器不僅有夾砂陶,還有泥制陶。陶色有褐、黑、灰、紅色,器種有罐、碗、豆、壺等,帶耳器較多,只見圓底,圈足不見平底、三足器,特別是圓底的"球形罐"最具特點。
盡管卡若與曲貢的陶器有明顯的區別,但從陶器的紋飾和器種上看,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密切的關系。它們對后世西藏制陶工藝產生了極大影響。到公元七世紀,制陶技藝有了一定的規模,制陶種類主要以刻劃花紋的碗和小花瓶,釉色有藍、紫、綠、黃等種類,西藏把這種釉陶總稱為"唐碗",并視其為傳世家珍。
到了元代,西藏釉陶已從制作少量的生活用品擴大到了建筑方面。十四世紀中葉重建的夏魯拉康,屋面部施以琉璃瓦,東配殿的女兒墻和山頭上,還裝了一圈琉璃浮雕花磚,其上的獅獸人物非常生動。這一時期,前后藏都可以生產釉陶了。前藏山南地區的扎囊縣出產的悉陶被稱為"扎嘎爾",后藏薩邊出產的叫"薩嘎爾"。到了明、清時期,西藏的釉陶技藝已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陶器的需求量不斷擴大。陶器成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連吃飯的碗、盛牛奶的瓶及釀酸奶的罐火爐、茶壺都使用陶器。西藏各地都有陶器專賣點,舊拉薩沖賽康的東北角是專門用來進行陶器交易的場地。舊西藏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需求,還在墨竹工卡縣設立了制陶作坊90但由于制陶者的地位低下,制陶行業很不景氣。
總之,數于年前陶器就是藏族先民的生活用具,并為其他藏族手工業品奠定了基礎。西藏陶器中以各種風格的酥油茶壺、青棵酒壺,背水、煮食、貯水的罐器造型別致,最富有民族特色。此外還有羊糞火爐、釀酒壇子及酥油燈、煨香爐、獸形香插等小器物。藏陶多為泥質陶。掛釉陶有紫紅、棕紅、深綠三種,并以草胚作燃料,圍窖燃燒。器物造型多為大腹、短頸、敞口、高足、敦厚飽滿的形體含著雄健和張力,裝飾紋樣多為回紋、繩紋、波紋、月牙紋、蓮瓣紋及龍紋淺浮雕,并在角、把、嘴、蓋這些靠上的部位刻、劃、貼塑、嵌瓷。
制作陶器的陶土均有羼和料。羼和料分粗細兩種,故陶器也可分夾沙粗陶系和夾沙細陶系。陶器均為手制,以泥條盤筑法為主,小型器物則用手捏。陶坯一般都從底部開始制作,出土的陶器均為平底,極少有耳、流等,可見方法比較簡單。從陶器的火候不高,顏色不純等情況看,當時可能未使用陶窯,而是在露天的火堆里燒制陶器。
關鍵字: 歷史 昌都 民間 藏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