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原特色的墨寶——竹筆草紙托紙書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字,文字就離不開書寫。藏文也是如此,下面就讓那我們介紹一具有高原特色墨寶:竹筆、 草紙、 托紙書。
竹筆與墨海
番作書,不用幾案,但席地坐,左手持紙,以指托之,右手執筆,就指托處書寫,自右蟹行,節節移動。或捺紙于兩膝之羊皮襖而書之,均若甚便。
其筆用竹簽削成,形如薄筷,尖端似方頭鋼筆尖,凡能書之番皆能削之。尖頭用窳,再向上削,竹簽一枚,可削成新筆十余次,可謂經濟。
竹筆寫字,與鋼筆同,并無不便;惟吸墨太少,手法拙者,未完一字而墨已罄。故書藏文者,例有一墨海,時時入筆蘸墨。 其墨海完全系內地制法。此亦西藏文化與中原文化有關之處。
番紙與漢紙
唐時,中原造紙法輸入吐蕃。惟蕃地無竹,無稻。無濫布魚網,無制紙原料,故制紙工業竟未發達。近世西康書寫藏文所用之紙,概自稻城縣境輸入,系一種構皮所制,厚如銅錢,恰似內地構皮紙十張粘合而成。其制時提取纖維不純,雜有十分之六以上之非纖維組織在內,故質甚硬,只適于書寫藏文。
現時凡有漢人居住地方,皆有漢紙,概自四川之夾江輸入。紅紙用為對聯,白紙用寫公文,消費最大。亦有信箋花紙之屬,與裱成之對聯。初只漢人用之;以漢紙薄,慮不勝竹筆,故番人不用也。嗣有漢官所發藏文公文,試以漢紙書之,漢紙綿韌,并不破裂,且質色較番紙精潔,于是漸為番民嗜用。現康定境內,番紙已不甚通行。
由康藏文具,亦可見吐蕃文化與中原及印度之關系。筆仿印度,字形之制作仿印度故也。紙墨仿中原,字形未改革前,原遵中華法也。
藏文信札款式
藏文信札及呈文,例取長方形紙橫書之。左方與上方留地頗寬。首行書具札者姓名。次行留空。三行寫受札者名稱,其下接寫札文;但有第三行只能寫正文一二字,不能更多,故受札人名稱,常書第三行之后方。札文即竟,復接續寫某某敬呈敬上及月日等字樣;不另行,亦不空字。印章蓋于月日字上。此種款式, 與中原魏晉隋唐時之信札款式相同,亦足證西藏文明為吾華之所誕育也。
寫成,將紙摺疊為一函,即以上方空紙包于外方,以火漆膠固,加蓋鐵章,以防盜拆。或不加火漆,僅書字以代之,或于摺紙外加信封紙一幅。殊無定式,惟信內必須封一哈達,不能用空函也。
尋常言事之信,上款之下,略敘寒暄,即可陳事。若對尊長問候陳請之件,則先具上款,其稱謂非常繁冗,頁末具下款。
藏文書法
藏文書法,有真、行、草三體。真書用于鐫刻,行書用于公文及其他較莊重之手書文字,草書用于普通記錄及信札。若以漢字例之,真書如漢文宋字,行書如漢文楷字,草書如漢文行書字也。外有一種美術字體,似尼泊爾文,限于繪畫中用之。茲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行草三體及美術字以見一斑〔真書分字以點,行書分字以直畫,草書分字以曲畫) 。
關鍵字: 墨寶 托紙書 民族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