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無僅有!西藏用牛糞裝修的豪華藏餐館
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有一家非常有名氣、古老的藏餐館——“吾爾朵廚房”,裝修非常豪華,樓下是面積很大的藏餐館,樓上是博物館,珍藏著西藏眾多的民間文物。最令人驚奇的是,餐館居然用牛糞來裝修墻面,這在全世界的飯店餐館中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吧!
用牛糞來裝修餐館,客人怎么用餐啊?!——且聽我仔細講來:-)
這是餐館的一扇藏式窗戶,周圍全是干牛糞。藏式窗戶周圍一般都用黑漆刷成梯形,是模仿牛角的形狀,有避邪的作用。
餐館裝修豪華,不乏現代氣息。而右邊整整一面墻上卻全部用牛糞裝修,挨著墻邊甚至還擺著一排用口袋裝著的干牛糞!我們不禁要問:用牛糞來裝修餐館,客人怎么用餐啊?!
“吾爾多”指的是牧民用于放牧用的鞭子,吾爾多廚房,意思就是“牧民家的廚房”。草原上的牧民們當然是天天跟牛糞打交道啦,所以用牛糞裝修餐館,也就可以理解了。
走進大門,就可以看見現代與過去相交融的裝修風格。右邊就是餐廳。
在西藏,牛糞的用處可大了,不但可以作燃料,還有很多其它的用途。牛糞在牧民眼中是珍貴和吉祥的。
當然,餐廳內就沒有再用牛糞來裝修了,而是完全的藏式風格:藏式家具,唐卡、吉祥圖、以藏族民間常用的一些器具。不同于一般藏餐館的低矮、昏暗,整個餐廳寬敞、明亮。
這就是“吾爾朵廚房”,牧民家的廚房,擺滿了牧民家里常用的東西。
這是西藏牧民家里常用的一種灶,燃料當然就是牛糞。其實由于西藏氣候干燥,牛糞風干之后是沒有異味的,用牛糞生火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香。
坐在藏式風格的餐廳里用餐是一種享受,仿佛是在感受西藏民間的藝術。在這里,你完全忘記了門口的干牛糞,而是沉浸在濃郁的西藏氣息之中。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肴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這是“吾爾朵廚房”的特色菜。
“衛藏菜”是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于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于煮、炒、燒、燜、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以及粥類而著稱。
墻壁上帶有宗教氣息的裝飾
餐廳內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藏族人家里的日常用具,相信主人收藏這些民間生活用品一定花了很多工夫!而且在二樓還專門有一個博物館,供客人參觀,感受西藏民間文化。
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這樣的青稞,青稞也是很吉祥的,祈求五谷豐登之意吧。
藏餐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主要食品具有食療的功能,比如青稞,藏醫典籍《日珠本草》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的藥物,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據權威機構統計,在西藏廣大農牧區痛風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僅為0.01%,這與長期食用糌粑有關。而藏族人把青稞稱為養育眾生之母后,經加工后的糌粑被視為她的無價長子,把青稞酒稱之為滋補身心的甘露妹子。
再如牦牛,為青藏高原特有,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而寒,終年棲息于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嶺,山間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環境中。雖說早已被人馴服,但生活環境、所覓食物與野牦牛完全相同。牦牛全身都是寶,從角、骨、骨髓、舌、喉頭、心、膽、汁到血、肉、皮毛,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療不同的疾病,被世人稱為高原之寶。
再如酥油,是一種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油脂,藏族將之稱為“生命油”、“油脂之精華”,是高原人每日要食用的東西。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調理身體,黃牛、山羊酥油則涼息風熱,牦牛、綿羊酥油性熱,能祛風寒。
這是土豆包子:先將土豆煮熟,然后去皮搗爛,和上面粉,做成這樣的包子(里面包的是牛肉),然后用油炸熟。
這是日喀則的特色小吃,面疙瘩,有點像小型的包子(但是皮很厚),里面包的是牛肉。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韓紅演唱的《家鄉》:“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那里有一條美麗的河……”,呵呵,日喀則還有一家叫“吾爾朵廚房”的特色藏餐館,很有名氣,也很有歷史。
關鍵字: 博物館 日喀則 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