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大鼓舞祈禱平安的太陽鼓
只有兩萬多人口的基諾族是55少數民族中的少數。然而基諾族作為一個喜愛歌舞的古老族群,它在文化藝術上又是獨具魅力的,大鼓舞就是其代表。基諾族大鼓舞作為我國首批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又成為了55個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少數!
基諾族大鼓舞
基諾族大鼓舞是民間舞蹈中歷史悠久,有著深遠影響的舞蹈,流傳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有本民族的創世神話傳說。他們視之為本民族的“根譜”,并以歌、舞、節慶祭儀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紀念,起著民族歷史課、課堂和教材的作用。基諾族《阿嫫堯白造天地》的神話傳說中言: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鼓里出來的,因此,視大鼓為神物。
大鼓舞又稱“太陽鼓舞”,流傳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村寨中。大鼓舞把基諾族的舞蹈、音樂、民俗等融為一體,熱烈奔放,風格獨特,體現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基諾大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鼓舞”,基諾語稱“厄扯歌”,最早稱為“白臘泡司土歌”,“白臘泡”是巫師,“司土”是寨名。民間傳說,洪荒年代基諾族的祖先阿麥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讓麥黑與麥妞藏在鼓內躲過了災難。此后,麥黑與麥妞繁衍了基諾族的后代。因此,基諾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紀念阿麥腰白,并將大鼓作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大鼓舞開始是一個獨舞。現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諾族的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厘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平時禁止敲擊,只有在過特懋克節和祭祀稱為“鐵羅嫫嫫”的神靈時,方能敲擊大鼓和跳大鼓舞。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只雞,供于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序。大鼓舞的動作主要是曲腿、舉手、轉身。跳舞者先是雙腳站自然步,雙手握鼓錘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腳前伸腳跟著地,左膝彎曲,雙腿顫動,左手握錘舉至頭頂,右手握錘垂于右胯,再將左手放下,右手舉起,作過轉身動作后變換左右腳的姿勢。
大鼓舞有專門的舞曲,經文化部門調查記錄的曲調有《特模阿咪》(即過年調)、《烏攸殼》(意為拜靈)、《厄扯鍋》。《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調,由徵、宮、羽、商、角五音階組成,速度緩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或镲邊歌邊舞,表現過年的喜慶氣氛。
跳大鼓舞須在三個時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開祭家神鐵羅嫫嫫米遮時。祭鼓儀式完畢后,由卓巴敲響鑼,并將鼓槌交給舞者,舞者接過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開始時唱“鳥悠殼”鄉親們,拜神開始!沿著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規矩,世世代代傳下去……
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鐵節)時。過“打鐵節”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長老決定的,一旦時間確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掛起來,寨民們就知道打鐵節開始了。這一天要選出一個后補鐵匠,新選出的鐵匠不一定很會打鐵,而是一位18歲左右的帥哥,有點選美的意思。新選出的鐵匠倍受尊敬,當晚舉行祭鼓儀式。跳大鼓舞時,人們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臺,祭臺頂用竹篾彎扎成一道彩虹,臺中畫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圖畫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鐵匠則坐在墊有氈子的竹篾凳上。舞蹈開始,按慣例由大長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擊鼓舞蹈,依次是二長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鐵匠祭鼓舞蹈后,新鐵匠必須擊鼓而舞。“打鐵節”跳大鼓舞,除表現出基諾族對祖先的崇敬外,還表現了基諾人由原始石器時代的采集、狩獵向鐵器時期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的轉變。
三是村寨長老卓巴、卓生家蓋新房時,須搭一簡易草棚放置大鼓,舉行祭鼓儀式后,敲鼓三聲即可開始舞蹈。過去“祭家神”、“打鐵節”跳大鼓舞時,婦女不得參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現今婦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基諾族在鼓的兩端嵌有十數根細木棍,形似太陽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們把它稱為太陽鼓。
關鍵字: 基諾族 少數民族 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