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的哈尼族
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縣境內聚居著哈尼、彝、傣、布朗、拉祜、回、瑤、漢等民族,有8種世居少數民族。其中哈尼族占總人口的59%。
墨江哈尼族,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崇拜祖先、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進入20世紀初的1919年至1949年,先后有美國傳教士貝開文、丹麥牧師晏崇仁和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傳教士進入我國傳播基督教,為此,目前有碧卡方言的6300余人信仰基督教外,其他仍有20余萬哈尼人信奉原始宗教和共產主義。
墨江哈尼族的起源
長期繁衍生息于哀牢山脈中段北回歸線上的20余萬哈尼族,戰國時與其它地州的哈尼族、彝族、拉祜族、景頗族、基諾族等同源于氐羌族群,原游牧于青藏高原。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條江邊的“諾瑪阿美”平原,后逐漸南遷,由青海扎陵湖、鄂陵湖到巴顏喀拉山口兩河源地出發到青海、川西北高原榫合部。公元前三世紀,和夷所居的大渡河之南、雅礱江之東所源出的連三海周圍,或大渡河與金沙江交匯地區,是哈尼族傳說中的“諾瑪阿美”發源地。后居于此地帶的和泥、哈尼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的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昆明一帶,再往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地區;一條自滇西北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后又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的景東、新平西部、鎮沅、景谷、建水、石屏、蒙自,及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在墨江定居的哈尼族,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
秦漢時,哈尼族稱昆明族、叟族,魏晉隋唐時稱“烏蠻”,唐初,滇東南六詔山區出現“和蠻”部落,隸屬南詔,與滇東北和滇南的彝族一起,被稱為三十七部。其中的因遠(今元江、墨江)、強現(今文山、硯山、西疇)、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等七部大部為“和泥”,即今天的哈尼族。其余30部多為彝族先民。哈尼族稱謂繁多,今在我縣境內有卡多、碧約、豪尼、白宏、哦怒(西摩洛)、阿木、臘迷、卡別、切弟等九個支系,無本族文字。
關鍵字: 哈尼族 布朗族 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