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宮金殿
昆明東北郊有一個古老道觀--太和宮。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歷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后,改稱鳴鳳山。
在我才過來昆明的時候就聽說了金殿的大名了,而且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不時有客人問起它,當時為了能詳細的向客人解說這個景點,就找來了不少的資料來了解它,后來世博會完了以后,旅游團就不走這個景點,而且問起它的人也就少了,所以也就一直都沒有去過。其間還經常在周末的時候到鳴鳳山后面的農家樂吃飯,就是始終沒有參觀過它。
去年冬日,來了一批成都的兄弟單位的朋友,我才有機會踏進了它的門檻。。。。。。
金殿建于1602年,1637年后來移到大理賓川的雞足山天柱峰,并已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現在的我們看到鳴鳳山的太和宮為1670年(康熙九年)由吳三桂修葺,并重鑄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吳三桂在重建真武銅殿后,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金殿景區包括有一、二、三天門、欞星門、太和宮、金殿、三豐殿、秋園、鐘樓、環翠霞琦宮等道教建筑以及金殿博覽、茶花園、花圃等設施。
但是現在的人都多都是為了方便,都是直接乘車到太和宮門口再進去看金殿,看看宮里陳列的一些展覽就可以了,這樣就看不到一、二、三天門了。我們是從老山門進去,爬山經過一、二、三天門,然后再進去看金殿的。
山腳下的“鳴鳳勝景”牌坊,這里應該才是金殿的正面,但是現在除了居住于此的村民,早上鍛煉的時候走,一般的游客應該不會從這里爬上上去。但是這里風景獨好,穿過山中的森林,空氣很好。
一、二、三天門。
三天門背后題字。
太和宮大門。對聯寫:“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
欞星門。
巍然屹立的磚城。
城墻上的魁星樓。
這就是金殿了:道教太和宮的中心建筑,高6.7米,寬、深各6.2米。金殿的梁柱斗拱、門窗瓦頂,殿內的供案、幃幔和真武帝君造像,以及匾額、楹聯,皆用銅鑄成,重約200噸。它精細地模仿重檐歇山式的古典建筑,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殿內供奉的真武帝君坐像,豐姿魁偉,長相莊嚴。兩側的金童、玉女形象恭順。特別是持劍肅立兩旁的水火二將,形象威武,性格勇猛,其鎧甲衣紋,精雕細鏤,鑄工精美。
關鍵字: 太和宮 巍然屹立 昆明 精雕細鏤 鳴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