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
洱 海
洱海堪稱云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于大理市下關,面積為248平方公里。從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臥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
洱海共有3道、4洲、5湖、9曲,由于少受污染,湖水清澈,透明度高,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暇美玉”。
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于大理市下關鎮,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9公里,周長116公里,面積251平方公里。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江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
洱海是大理風景區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迄今為止,在洱海及其周圍的山坡臺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石器遺址。最近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范。由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治煉鑄造青銅器直至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在這里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遺留,我們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蒙味時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說:洱海是白族的搖籃。
小普陀
在洱海里,小普陀可以說是“袖珍小島”。島雖然小,但名氣很大,在介紹大理的畫冊中少不了有它。小普陀周長只有200多米,全由石灰巖構成。它的形狀很像一顆圓形的印章,因此又叫海印。傳說洱海里面蛟龍很多,常常掀起狂風惡浪,這塊礁石就是觀音菩薩用來鎮住蛟龍的大印。大概是在明朝崇禎年間,附近的漁民損資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兩層歇山頂的樓閣,在里面供奉了觀音菩薩的塑像,因此老百姓就稱它為觀音閣。
小普陀東面洱海岸邊有個叫白石曲的天然漁港,這里陸續聚集成一個漁村,村名就叫海印村。海印村東靠玉案山的旗鼓峰,西臨洱海。全村人口為400戶近2000人,全是白族。這里僅有耕地60多畝,村民主要從事航運、出售建筑沙石和捕漁業。他們保留著濃厚的白族傳統習俗。海印村與小普陀的距離只有130米,村民們水性好,從村里到島上不費力氣幾分鐘就可游過去。在沒有使用機動船的時候,洱海漁民們駛的船大的多是帆船,小的是用漿劃的“騾子船”。那時,海印村是很典型的洱海漁村,村里雖然豎起白墻青瓦的白族民居,但村前的港灣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船里床椅鍋灶盆碗樣樣齊全,連豬雞也喂養在船上。船民們很少有時間住在寬敞明亮的四合院里,他們終年航行在海上,船是他們成年流動的家。每到傳統節日,小普陀就成了他們祭祀神靈、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在不普陀上看蒼山洱海,仿佛置身在白首老者托起的銀盤之中,心胸格外開闊。這里為什么叫普陀呢?普陀是梵文普陀珞伽山的縮寫,意思是小白花山或小花樹山,傳說是觀音在印度修行的地方。因此,凡是傳說中觀音顯圣地大都稱為普陀山,比如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就是。
大理佛教與中原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親近菩薩甚過親近佛陀。佛陀指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觀音有男相也有女相,洱海小普陀里供的是女相觀音。這是在硬與西雙版納和德宏一帶信奉的小乘佛教明顯的不同之處。
南詔風情島
關鍵字: 大理市 普陀山 洱海 瀾滄江 西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