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里?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出版了一部名為《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小說,書中創作出一個名叫“藍月”的狹長山谷,一個位于山谷高崖處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漢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記的喇嘛寺,以及山谷盡頭一座叫做“卡拉卡爾”(karakal)的標準金字塔形狀的雪山。書中這個隱秘的小世界后來被人們統稱為“香格里拉” 。
小說梗概如下:
大約20世紀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屬印度的某國一個重要城市巴斯庫爾(baskul)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威、副領事馬林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該地,前往當時英屬印度境內的白沙瓦。
但他們被假冒的飛行員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處。在一個能說英語的中國老人的帶領下,他們翻越險峻的山路來到位于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著有數千居民的“藍月山谷”。當地具有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特點,那里的人們在“適度”(moderation)原則下和諧生活著。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長壽,不過他們一旦離開此地,就不再長壽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積聚了東西方文明的眾多珍寶、書卷、器物,寺中人個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養。在與康威多次交談之后,“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將“香格里拉”的領導權交給康威。美國人巴納德和女傳教士出于各自的想法也決定留下來。
唯有堅決不認同“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點,誘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紛亂的世界上輾轉流離一段時間后,決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也不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區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說在懸念中結束。
并非一流作家的希爾頓通過該書留給世人兩大遺產:一是對“香格里拉”的烏托邦想象,一是由于小說中大量看似真實的線索而留下的一個巨大懸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戰期間,有人問羅斯福總統美軍轟炸日本的飛機從哪里起飛,羅斯福說:從“香格里拉”。這大概就是“無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戰后的幾十年內,一些地方陸續宣稱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游客認為是“香格里拉”或“最后的香格里拉”,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尼泊爾、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東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亞的某些偏僻地方。
云南麗江的某位“世界級名人”認為,希爾頓是根據美籍學者兼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繪出香格里拉的,小說中的卡拉卡爾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說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贊林寺。他得出結論: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個偏僻的雪域小鎮——中甸,香格里拉原來的藏語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內容引自北京《郵政周報》新聞采訪團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訪報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藏族自治州。2001年國務院批準迪慶州州府所在地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當地官方認為:“香格里拉”是藏語,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寫作“shangrila”(上述內容引自迪慶州政府網站)。
(圖片:四川稻城周邊風光)
迪慶州和中甸對“香格里拉”的“搶注”行為,引起了周邊許多地區(如麗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惱、憤怒和質疑,因為與“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它們那里也有,甚至“更像”。結果2004年第7期的《中國國家地理》在中國西南地圖上劃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個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別鬧了諸位!你們都屬于“大香格里拉”,ok?
關鍵字: 滇西北 迪慶 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