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味小吃
昆明滇味小吃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因吃法講究,風味獨特而成為云南名特小吃之首。過橋米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亭臺樓閣,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位楊姓秀才,常常到湖心的小島讀書備考,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只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后送去,很長時間仍然溫熱,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侍,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鮮美,書生也喜歡吃。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以過一道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子的做法吃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過橋米線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湯,二是切成薄片的各類嫩肉,三是米線和時鮮蔬菜,制湯考究,選用武定壯母雞、本地老母鴨和豬筒子骨煨制,制湯的要領是選料講究,原料與水來格按比便投放,中途不準加水,要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制。鮮湯制好,經用精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后,裝碗時在湯內注入熱雞油,油浮在湯的表面起保溫作用。肉片根據不同價格檔次分高中和大眾款式。一般檔次有白肉片、火腿片、豬脊肉片、腰片等,五種原料分別裝盤各為一件,高檔有水發海叁、豬肚頭、烏魚片、水發魷魚、豬脊肉片、鮮雞脯肉片、火腿片等。過橋米線檔次的高低主要根據肉片的種類、是否加有海味以及份量的多少、裝盤的形式而定。除肉類原料外,還有時鮮蔬菜如豌豆尖、韭菜苔、草芽、蔥花、芫荽末,水發豆腐皮等。
吃時用大磁碗一只,先放入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子厚厚的一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要先把鴿蛋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用筷子輕輕撥動,避免粘連在一起。待鮮肉片已發白成熟即可撈出蘸佐料下酒食用。此時油湯碗內立即放入各種蔬菜、豆腐皮、米線。撒上蔥花、芫荽即可食用,亦可肉片燙熟后即將蔬菜、米線放入燙熟共同食用。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絕口。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考究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由于過橋米線湯一般都在80攝氏度以上,湯上桌后,切記不要急于去品嘗,不然會燙傷嘴唇、舌尖。這是一道飯菜合一、自烹自調而食的有強烈地方特色的小吃,進餐者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的各種動物性原料經過燙制成熟,并將半成熟狀態的蔬菜、米線等入湯升溫使其完全成熟。由于各種肉片是利用鮮湯燙熟,異常鮮美滋嫩可口,老少南北皆宜。湯水寬厚、油重、米線滑潤,久吃不厭。
雞絲涼卷粉
雞絲涼卷粉是流行于云南民間大眾的米類制品。采用粳米淘洗干凈,浸泡數小時后帶水磨成漿,放入特制的蒸屜攤薄蒸熟,晾涼后取出卷成筒狀,食時用刀切成塊,放入碗中待用。
雞絲涼卷粉軟糯、滑爽,咸鮮帶酸甜微麻辣,久吃不膩,味雋美且長久。此小吃多于夏季流行。
豌豆粉
豌豆粉是云南人十分喜愛的雜糧制品。豌豆性味甘,微寒。具有補中益氣,解毒利用的功效。適用于小便不暢,下腹脹滿,消渴,婦人乳閉等癥。
豌豆粉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發后,摻水磨成漿,經過濾、熬者成糊,冷卻后凝固而成。質地細膩滑嫩,色澤姜黃,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經刀功成形后烹調可熱吃或涼吃。
滇味炒面
關鍵字: 昆明 滇味小吃 豆腐皮 豌豆粉 過橋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