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早在東晉,陶淵明就為人們描繪過一幅世外桃源的社會生活圖景。在他的《桃花源記》中
,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9月28日,昆明十多名記者來到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采風。一到壩美村,大家不禁
驚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在壩美。
壩美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壩,壩中彎彎曲曲有條河,而河的進口和出口都有約一公里長
的溶洞,進入壩美必須走這段水路。
我等四人穿上救生衣,乘上壩美村的小木船,便向洞中駛去。小船緩緩前行,黑暗包圍
著我們,伸手不見五指,壁上蝙蝠聲聲,洞中空曠幽深。劃船的壯族小伙子拿出竹笛,吹起
了《尋夢桃花源》。隨著悠揚的笛聲,我頓時產生了進入“時光遂道”的感覺。奇特的是,
穿越整個溶洞不光是黑暗,其中還經過開有“天洞”的地方。如此經過三黑三亮,劃船的小
伙子幽默地說:“到壩美有950米水路,卻要經過‘三天三夜’才能到達。”
小船大約行駛了20分鐘,我們的眼前突然一亮。此時,我想起四個字來形容眼前的一切
:豁然開朗。
棄船上岸,舉目四望—— 淡藍色的河水靜靜地流淌,古老的水車緩緩轉動;平疇萬頃的
田野阡陌縱橫,古樸的村舍翠竹掩映;四面青山重巒疊嶂,把整個壩子圍了個嚴嚴實實,真
是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剛經過狹窄黑暗的“時光遂道”,猛地看到開闊的錦繡田園,我不禁為古人造了“豁然開
朗”的詞句叫絕不已。此刻除了“豁然開朗”,已無其他佳句可用了。
壩美村遠在宋代便已存在。據老村長黎中華介紹,壩美村是個壯族村寨,相傳已有十七
代人。當時廣東壯族一黎姓三兄弟,為了躲避戰亂,外出逃難。老大去了廣西,老二、老三
來到廣南。老二、老三發現了這塊“森林茂密”的地方。于是,他們又出山去邀約了一些壯
族鄉親,一起來到壩美。從此,他們便在這里定居下來,男耕女織,繁衍生息。現在壩美的
土著民居已有115戶614人。
壩美人世代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無意間,竟與《桃花源記》描繪的世外桃源生活
情景相吻合。至今,壩美沒有電也沒有通信,村中保留了較完整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
形態,呈現出農耕社會男耕女織、雞犬相聞、鄰里和睦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村民的食
物、生產工具、生活用品都是自己生產的。所以,行走在村中,水車、石磨、木梯、石磙、
石缸、繡花鞋、紡織機等隨處可見。村民起房蓋屋,不用出錢請工,都是互相幫助來完成。
村中依時定期舉行祭龍、圍魚、對歌、演練古兵器舞、斗雞等傳統集體活動。村民鄰里和睦
,團結互助,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少過問世外之事,而樂于農耕。人們共同遵守著古風
遺俗。聽村長說,這里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治安”問題。
面對目不暇接的世外美景,我們記下了幾個特殊的景物——
壩子里的一條河,流到壩中分為兩岔,下面一條被稱為“男人河”,上面一條被稱為“
女人河”。壩美海拔在700米以下,氣候炎熱,男女村民下地勞作,回來的路上,按約定俗成
,分別下“男人河”和“女人河”游泳去汗,然后回家。
村中風景最好的地方要數村頭古榕樹下了。這棵老榕樹籠蔭百米遮天蔽日,盤桓的樹根
延伸出直徑三四米的扇形地表。村中的大小活動都在此舉行。據老村長說,他的媳婦就是在
大榕樹下對歌對來的。此時,我們經過樹下,便看見了一幅民俗風情畫:一位漢子蹲在樹旁
悠閑地吸著煙筒;四個老嫗并排坐在樹根上向村口眺望。其中,一老婦還抱著自己的孫女。
顯然,古榕樹下,便是村中“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承載著村民的交往,傳遞著村中的
各種信息。
壩美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有一種卓然的自然之美。人往高處一站,四圍青山,畦畦香稻
關鍵字: 世外桃源 壩美村 桃花源記 男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