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傳統祭典
月光下的盛宴——矮靈祭(pasu-taai)
祭典的過程包括迎靈、娛靈、送靈,每段祭儀都于日落后開始,直至翌日日出方告一段落,白天則忙著準備糯米酒、糍粑、豬肉等祭品;其中以迎靈儀式最神圣,不許他族參與窺視,一般游客僅能參加娛靈。祭場旁的竹屋即為靈屋,外人不可隨意進出,整個祭典過程以不停的祭祀歌舞為主軸,反覆吟唱17首矮人祭歌,氣氛莊嚴而神秘,期間有諸多禁忌,無論族人或游客都須嚴加遵守,如結芒草避邪、不得觸碰舞帽、神物,或有毆斗、背信等事,否則觸怒了矮靈即會遭受處罰,據說十分靈驗。
第一天的迎靈儀式于黃昏開始,包括請神告祖、設晚餐、招靈等儀節。族人穿著傳統服飾,身背賽夏特有的臀鈴,在代表各姓氏圖騰的舞帽(祭旗)引領下,大伙手牽手圍成圈 ,邊唱著迎靈歌,邊搭配迎靈舞,形成龐大的歌舞陣容;直至午夜零時整,激烈的歌舞霎時停止,族人認為矮靈此時會從東方光明處到來,族人須全部面向東方站立,恭請矮靈降臨,再由主祭開始訓勉族人一番后,迎靈儀式結束,接著族人取出自釀的糯米酒、糍粑等共飲共食,然后在月光下繼續歌舞至天明。
次日娛靈之夜是祭典的最高潮,通宵歌舞中,時而歡呼、時而有艷麗繽紛的舞帽在隊伍中來回穿梭,在歌聲鈴聲中,族人們邁開舞步激昂歡耀,整個場面為之沸騰,此時游人也可下場共娛,通宵達旦至清晨方歇。隔日清晨接著送靈,過程包括巫師治病、選勇士、取下門前的茅草、分送糍粑等,祭典至此即告結束。
呼晴喚雨的祭典——祈天祭
賽夏祈天祭是臺灣原住民中少見的祈天祭典,由于賽夏祖先曾遭逢大雨洪水,后由撒萬氏(潘、根、錢叁姓)祭天求晴,才克服水災,祈天祭因此成為賽夏人與自然天象對話的祭儀。
一年一小祭,隔年一大祭的祈天祭,乃于每年的3月13~15日連續舉行3天,由于祭儀過程沒有熱鬧的歌舞活動,且直至近一、二年才開放部分過程給外人參觀,始終帶有一層神秘的面紗。祭拜的神祗是具有呼風喚雨神力的天帝、天后,目的可為祈雨、祈晴,或為鎮風、驅疫,據說只要以虔誠肅穆的心,一祈就靈,且據說祭典期間必定放晴,十分靈驗,賽夏人堅信不已。
主祭為潘姓宗族擔任,祭場位于南莊鄉蓬萊村——大湳,祭場坐落著竹編的靈屋、祭屋。第一天南北群各姓氏的代表聚集于山下河畔集會,次日宰殺豬只作為祭品,最后一天則開始祭神的儀式,整天不能進湯水,直到儀式結束,族人才會一起分享小米、糯米飯團。期間須嚴守不得折損植物,祭品不可見天,須在房內用手吃飯的規定。
特別叮嚀:
1.矮靈祭前次十年大祭已于1996年舉行,每次確實的祭典時間可洽南莊鄉公所(037)823-115、賽夏族事務會(037)824-381。
2.游客無論參與矮靈祭或祈天祭,應遵守其禁忌;部分活動禁止女性接近,尤應特別注意。
3.矮靈祭期間,往向天湖的道路塞車嚴重,因此車輛須停放于東河村,再搭大會專車前往。
4.向天湖因地勢較高,入夜氣溫極低,且祭典多于晚上舉行,游客要備好御寒衣物食品及帳篷。
關鍵字: 4000 傳統 原住民 苗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