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記
11月8日 臺灣東北海岸之旅 從臺北到花蓮,我們的車一直順著臺灣島的東北海岸向南行走。當車過了基隆后風景漸入佳境,車的右手是蔥翠的臺灣島,車的左手是浩瀚的太平洋,遼闊的大海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地平線,藍色的大海不時送來略帶咸味的微風,嗅著海的味道,聽著海的聲音,讓我這個內陸城市長大,一生看海次數有限的人心情一下子開闊明朗起來。在視線所及的大海的中間部分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靠近海岸的部分顏色淺,緊鄰大洋的部分顏色重,那就是著名的黑潮了。它從太平洋低緯度海域滾滾而來,象一條滔滔大河向北,經過臺灣,經過東海,黃海,直到日本海,所到之處帶來太平洋溫暖的洋流,為魚類帶來良好的生存環境,自古以來就是沿途各國的著名漁場。那看起來藍色發黑的洋流其實海水及其清澈透明,就是因為太過于清澈,在陽光的折射下反而看起來顏色發黑,得名黑潮。在臺灣東北海岸最為著名的還是海蝕礁岸,在千萬年的風吹海蝕下,海岸的礁巖千姿百態,風化的砂巖中的含鐵物質氧化后,巖石顯露出一層層的花紋,整體看來好象夾心蛋糕或者冰淇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人們都說看景不如聽景,尤其是攝影作品往往會美化景觀,使人看到原物時反而會比較失落,可這里的風化石之美卻只有看到原物時你才能充分體會它的韻味。在它們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只有大自然的力量才能賦予這些沒有靈魂的石頭神韻,人類永遠不可能作出如此有靈性的作品。所以不管人類科學多么發達,對大自然應該永遠保持敬畏之心,永遠應該順應自然,不要試圖去征服它。由于這里的海蝕礁岸形成的原因復雜而且多姿多彩,堪稱是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當地政府不僅對其進行保護,而且煞費苦心的修起步道,立起許多說明牌,上面有景區地圖,有景觀的名稱和形成的原因,讓所有途徑這里的人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學到許多地理常識。這條海岸公路風景宜人,如果將來有機會真想租輛自行車,一路慢慢欣賞,晚上找個漁港小鎮扎營,品嘗一下當地海鮮,或者出海到附近的龜島去體驗海島的漁民生活。這一帶還有一條著名的古道,叫做草嶺古道,是戶外徒步愛好者的天堂,途中的村落還保持著良好的自然狀態,山林,小溪,稻田。只可惜作為一個旅行團的成員這些只能是一種奢望了,那就保留在心中當成想要實現的夢想吧。總在不能實現理想的時候安慰自己,懷揣夢想的生活讓我快樂,有朋友對我說他很欣賞這句話,可我自己卻知道那不過是阿q精神,安慰一下因為夢想不能實現而感到痛苦的心而已。途中休息上廁所的一個細節讓我很感慨,那是個加油站的廁所,外觀非常簡陋破舊,以至于同行的一個女孩不愿進去,可進去一看里面非常整齊潔凈,設施齊全,甚至還備有手紙,不僅感慨其實真正的生活品質正是在這種細節上才能體驗出來。回想起來才發現其實一路行來,臺灣的建筑真的外觀比較簡陋,無法和大陸日新月異發展建成的建筑相比美,以至于造成一種其實臺灣比大陸強不到那里去,包括去韓國,日本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其實這正是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我們總是去追求那種表面的豪華和奢侈,可是對于細節卻不重視,直到現在景區的大門,步道,賓館修的足夠豪華了,可是廁所卻依舊是臭氣熏天,即使是景區的新引進的移動廁所,同樣衛生狀況不佳,這種差距是人的素質上的差距,不是豪華的建筑和豪華的外表所能掩蓋住的。在車過宜蘭后,開始離開海岸上山,山路依然風光秀麗,蔥蘢茂密的長著各種樹木植物,這里的自然保護的非常好,而且少有人居住,感覺真的不錯。雖然曲折的山路容易讓人暈車,好在上山前就對有暈車史的幾位提前采取了措施,所以大家基本都沒有什么大問題。一路順利到達花蓮,一天里既欣賞了海岸風光,又體驗了山路崎嶇挺過癮的。11月9日 偉大的山脈——太魯閣離開花蓮,車子依然沿海岸行駛,大海依舊很平靜的泛著深深的藍色,一切都那么安詳。 不久車子向右轉開始進山,山路蜿蜒曲折,周圍樹木蔥綠。太魯閣公園原始森林覆蓋面積廣大,境內從海拔最低的清水海濱到最高的南湖大山,落差達3742公尺;從亞熱帶的樟楠林,溫帶的混合林、檜木林,寒帶的鐵杉、云杉、冷杉,到高山草原、寒原,呈現垂直分布,并有特殊的巖壁植群,及因地形陡峭所造成的“植被壓縮”現象,造就了層次復雜的植物群相,植物種類達1100種以上。相伴而生動物種類也非常多,可惜我們無緣謀面。隨著海拔的增高,山上云霧繚繞,猛一看似曾相識的感覺,特別象在大渡河邊甲居藏寨看對岸的那種感覺,只有海拔足夠高的山才會有這種感覺。一直以來總以為太魯閣是山里的一座樓閣,這時才明白著是一句土著語言,翻譯過來意思是偉大的山脈。果然是雄偉壯麗的山脈,2億5前年當人類還沒有出現時,這里是淺海的海底,各種軟體生物以及珊瑚的遺體靜靜的沉淀到海底,漫長的年代后變成碳酸鈣質的巖石,大約一億年地殼的擠壓使得臺灣島從海中隆起,中部形成了高山,其中一部分就被泰雅族起名為太魯閣,而這里的巖石和其他地方也不相同,是大理石山體。 路曲曲折折向山里延伸,從進山的牌坊開始一直到臺灣島的另一面全長300多公里,稱為中橫公路。始建于1956年,當時蔣介石在反攻大陸無望之后,開始用從大陸帶去的大量黃金財務,開始對臺灣島進行基本建設。于是10萬榮軍開進山里開始修筑橫斷臺灣島的中部橫斷公路,其中最艱難的就是太魯閣這一段。這里山勢險峻,峽谷幽深,巖石堅硬,地震泥石流頻繁,施工難度極大,而當時的工程技術落后,工具簡陋,其難度可想而知。榮軍說起來好聽,其實就是從大陸去到臺灣的老兵,在利用價值使用完畢后從部隊里被淘汰,又沒有其他工作可作,就只好到這里來修路謀生。許多老兵永遠留在了山里,他們如果有靈是否知道,他們依然健在的同伴已經可以自由回到大陸的家鄉看看,甚至葉落歸根呢?想到此處,想到大陸與臺灣的分離,心中就有種被撕裂的感覺,那種痛難以言表。在瀑布長流景色宜人的長春閣前,我發自內心的給筑路中長眠與此的老兵鞠了一躬以表我的敬意,因為在堅硬的大理石山體上,冒著生命危險一鍬一鎬的開鑿出這條道路,他們的堅韌不屈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嗎? 在燕子洞,我們下車從公路旁的觀覽小路徒步游覽,這里大理石上有許多巖縫可供燕子棲息,據說過去有很多燕子,現在已經離去不見了,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名字。其實這個地方路況其實是很險惡的,為了防止山石滾落,所以路都是在崖邊掏洞而過,所以彎連著彎,洞連著洞,路還是當初建成時的原貌,很狹窄只容一臺車通過,旅游高峰時常常會遇到堵車,但當我們遇到堵車時發現這里司機都很禮讓,我們的車幾次在和對面的車在隧道中相與時,總有一方會毫無怨言的倒回去,等對面車過去后才通過,臺灣人良好的素質從中可見一斑。 在九曲洞我們再次下車徒步參觀峽谷風光,說實話比起我們的太行大峽谷,這里不算多么雄偉,可也別具一格。你想這里整個山體全部是大理石組成的,峽谷中的巖石上,大理石的花紋清晰可見,溪流沖刷下變的光滑發亮,山體里顯然有很多溶洞,水從洞中流出形成一條條瀑布,那景象的確是很美的。尤其是瀑布下的鯉魚石惟妙惟肖,魚頭向上,尾巴側擺,活脫脫的鯉魚跳龍門。從九曲洞中穿行仿佛流連在畫廊之中,陡峭的大理石山體,隨處可見的倒掛山前的瀑布,把大理石沖出凹槽的河流,處處顯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離開太魯閣回花蓮的路上參觀了一家大理石加工廠,各色的大理石成色很不錯,問到有沒有向大陸出口,回答是由于沒有三通,經過第三地轉運成本太高,所以只好看著大陸龐大的市場望洋興嘆。其實拋開政治臺灣的老百姓也是希望回歸的,因為生意的需要,更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和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11月10日 花蓮到臺東北回歸線的陽光從花蓮出發不久,公路沿著海岸向前延伸,右手是連綿的中央山脈,左手是遼闊無邊的太平洋,陽光撒在海面上,黑潮的和近海的顏色的分界線清晰可見。平靜中大家都懶洋洋的欣賞著窗外的風光,有人開始打起了盹。車在一處紀念碑處停下,這里就是北緯23.5度的北回歸線了,也就是太陽能夠直射到的地球的最北端了。每年太陽的直射都在南北回歸線中間移動,到了夏至時,太陽在中午12點時直射這里,據說可以體驗到陽光下沒有影子的樂趣,可惜現在是11月份就不能有這種奇妙的體驗了。 如果你手頭有一張世界地圖的話,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事實,與南回歸線多半在比較荒涼落后的非洲南部,澳洲以及南美中部穿過不同,北回歸線上多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從埃及到阿拉伯半島,再到印度半島,東南亞北部,中國的南部以及臺灣島,直到中美的墨西哥,處處可以找到繁榮的古文明的印記。自然在這里為人類制造了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而人類又在這里為自然增添了文明的火種,并且共生共容到了現代,站在北回歸線和煦的陽光下,我對自然和祖先充滿感激和敬畏。花蓮附近的北回歸線風光優美,海濱公路邊紅色的木槿花開的艷麗異常,很有點熱帶海濱的感覺,大海的顏色由近至遠變的越來越深,直至遠出深黑色緞帶般的黑潮。路邊建有一座白色的紀念碑,上面寫著北回歸線的字樣,紀念碑背后的遠方是高大聳立的中央山脈,在逆光下更顯得巍峨壯觀。三仙臺花蓮到臺東的海濱公路風光宜人,無論是自駕車還是自行車愛好者這里都是天堂般的好去處,對于我們這樣的匆匆過客來說,在三仙臺停下歇歇腳,看看海濱風光以及火山形成的小島風光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從木頭棧道走向海邊,途中有個觀景的亭子,建筑和周圍的景觀渾然一體,置身其中真有中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海灘上布滿了鵝卵石,顯然拖鞋享受沙灘是不可能的,不過從這里看去風景真的很美,三座火山巖以及珊瑚礁形成的小島錯落地坐落在海中,一座彩虹橋連接著陸地和小島,相傳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三位神仙曾來此島而得名三仙臺。周圍的珊瑚礁形態各異,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找到石龜,石象等。 回車上時,停車場的小店留住了我的腳步,我并不是購物狂,但還是被那些五光十色的土特產和工藝品以及各色小吃吸引住。烤魚,魚丸等魚貨小吃非常多,因為成功是臺灣一個著名的漁業產地,于是我們臨時增加了一個參觀漁港的項目。新港漁港新港漁港是臺東最大的漁港,黑潮給這附近的海域帶來大量的魚類,最為著名的就是長著長長的吻的旗魚,每年這里都要舉辦旗魚祭來吸引游客,旗魚祭會舉辦各種活動,出海體驗捕魚,旗魚博物館學習旗魚常識,品各類海鮮小吃,泡溫泉等等。而11月份正是捕旗魚的季節。在新港碼頭我們終于看到傳說中的旗魚,據說這種魚的肉質鮮美,可以制成魚丸,作成生魚片更是美味,不僅臺灣人喜愛更是大量出口日本賺取外匯。旗魚體形很大不能用網捕撈,只能用帶著繩子的長矛射中后,拖到船上。捕旗魚的船前端長長的探出去,捕魚人要站在那小小的船頭上,在顛簸中觀察海面,看到魚后迅速投出魚鏢,目標是魚尾附近的下腹部,只有這樣才能去掉魚頭和魚尾后,魚身保持完整無傷,才能賣上好價格。說實話曾經有過暈船史的我對捕魚人充滿敬意,站在顛簸的船頭就足夠勇敢的了,還要看著下面波濤洶涌的海面,想想我都有鐘暈船的感覺,更何況還要在發現魚的瞬間,眼明手快將鏢射向魚的下腹部,那的多少年的功力啊。漁港里很繁忙,工人們忙著將已經被人預定的旗魚的吻鋸掉,然后裝入裝滿冰的箱子里運走。除了旗魚還有許多其他魚類,都是體形很大的魚。其中也有一些被砍掉魚鰭的鯊魚扔在一邊,而砍下魚鰭著將制成昂貴的魚翅出售。看來這里的漁民的捕撈還算文明,至少鯊魚的身體還帶了回來,雖然不值錢,但多少還是有點用處。有許多野蠻捕撈的人在捕撈鯊魚時,為了用有限的魚倉多帶更值錢的魚翅,將砍下魚鰭的鯊魚身體扔回海里,只將魚鰭帶回。海上因此變的血腥,而招來更多的鯊魚,從而也開始了新的殺戮。都說鯊魚殘忍可是它們的殺戮是為了生存,相比起來人的殺戮卻不是為了生存而僅僅是為了滿足一下口福,殘忍的是我們人類。我不是素食主義者,也許會有人認為我是假慈悲,但是我還是希望人類可以食用動物肉類,但不要虐殺它們,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應有的尊重好了還是結束這個沉重的話題吧,晚上會有溫泉的享受等待著我們。11月11日 在知本洗溫泉從新港漁業碼頭出來,穿過成功小鎮安靜的街區,汽車向著知本駛去。當車到達知本的時候,傍晚的霧藹已開始籠罩著整個溫泉小鎮,在山坡的綠樹掩隱中溫泉飯店散落的點綴其中,不由讓人的整個身心都放松安靜下來。知本是臺灣著名的溫泉療養地,發源于知本溪邊山麓上和溪流中的溫泉順著河流流下,形成有名的露出地面的溫泉。這里的溫泉溫度高達45-56度,屬堿性碳酸性溫泉,無色無味,對關節炎和腸胃病有極好的療效,早在1912年就被當地的山民發現并已利用,后來在日本統治時代,日本人在這里修建了許多溫泉浴室和旅店,現在的溫泉設施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人們洗溫泉方便了,可是當地的妙齡女孩在溪中溫泉沐浴的景象卻已看不到了。我們居住的溫泉酒店在一個山坳的臺地上,從房間的窗戶向院里望去,內院里是規模很大室外露天浴池。分為4個區域,更衣區,高溫溫泉池,中溫spa池和冷水游泳池,已經有早到的客人在里面或安靜的泡熱泉或興奮的享受spa泉。我們吃完晚飯要半個小時后才能泡溫泉,所以只好換好游泳衣,披上浴巾,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小憩,宜人的晚風吹過,突然覺得好想喝點啤酒,于是從旁邊小商場中買來啤酒和花生米,喝一口冰鎮啤酒,享受著晚風和快樂嬉戲的人們,心情真好。休息的差不多了,看看spa池中人還是比較多,于是先跳到冷水池游幾圈,好松弛一下坐車時間過長僵硬的身體,游了一會身體有點累了,但感覺卻很放松。于是來到空無一人的高溫池將身體浸到45度左右的熱水中,感受著熱水浸潤的全身的毛孔漸漸打開,閉目養神,好舒服啊。睜開眼打量周圍,原始的青石砌成的池子里,里面有一圈石頭砌成的座位,可以坐在上面舒服的休息,突然感到背后的石頭上有熱水流下,回頭一看原來是后面的假山上有熱泉流下。沒有泡慣溫泉,一會就覺得熱的受不了,于是又跑回冷水泳池,游幾圈再回熱泉泡如此反復,樂在其中。看看spa池中人已經不多了,就去享受一下好了,里面有各式水療設施,有高大的象淋浴般的東西,不過水流的進很大,水流根據出口的形狀,呈圓形或者扁形,強勁的水流沖在背上肩上臂膀上有點疼,真是強勁的按摩啊。然后再去享受一下其他的水療設施,有沖肩部的背部的腳部的,人真的很會享受啊。洗完溫泉感覺好餓,沒關系旁邊商場里面有生雞蛋,買來放在鐵笊籬里面,浸在溫泉煮蛋池中,大約5分鐘后取出,蛋清蛋黃剛剛凝結,不老不嫩可口極了,尤其是在泡過溫泉后饑腸轆轆時。是夜又泡又游泳,雖然疲憊但卻渾身輕松,睡眠也就格外的好。11月12日 臺灣的天涯海角肯丁臺東美味水果釋迦我是個饞嘴的人,尤其喜歡水果,每到一地品嘗當地的水果于我來說是一大樂事,以前最喜歡吃泰國的山竹,這次去臺灣又發現了同樣香甜可口水果釋迦。釋迦的形狀名副其實,圓圓的果皮上布滿了螺螄狀的疙瘩,果然像釋迦牟尼佛像的腦袋,因而得名。買來馬上就站在攤前打算開吃,可不知從何下口,摳開皮嘗嘗沾在果皮上的果肉好甜,味道很不錯,看看別人連果皮一起摳起一大塊果肉,可我卻只能摳下連在果皮上一點點果肉,仔細觀察發現,原來我的那棵釋迦熟的太透了,所以很軟果皮連不起果肉,干脆整個掰開,這下痛快了。釋迦非常甜,真的比蜜都甜,弄的兩手黏糊糊的。臺灣唯一現存的古城恒春車過了楓港就是肯丁了,楓港的風非常大,從臺灣海峽刮來的風遇到山脈的阻擋,就順著山勢往上爬直到山頂,然后從山頂向楓港猛灌下來,當地叫做落山風,楓港其實原來叫風港,后來不知為什么改為楓港。這一帶風大的讓人害怕,很多樹都被狂風刮禿了頭,車在公路上跑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到車子被刮的側飄,司機則拼命的扳著方向盤穩定方向,說實話那一刻覺得挺害怕的。肯丁位于臺灣的最南端,可以稱為臺灣的天涯海角,自然環境優美,三面環海,珊瑚礁,陸地上有山有水,不管你是團隊游客還是自助游愛好者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所愛。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有個保存完好的古城-恒春古城,說實話看慣大陸古城墻的人對恒春城本身會不已為然,可是恒春在臺灣歷史上卻是赫赫有名的地方,它的存在證明臺灣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清同治十年硫球漁民在海上遇難,66人漂流到臺灣,誤入高士佛社和牡丹社,其中55人被當地的土著居民殺死,其余12人回到硫球。日本政府遂以緝拿兇手為名,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進攻臺灣,遭到當地土著居民的頑強抵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從牡丹社事件中看到日本想霸占臺灣的野心,命福建船務大臣沈葆貞為欽差,統領臺灣事務,并于1875年建立了恒春城。站在城門樓上,明媚的陽光下,周圍的山上樹木郁郁蔥蔥,一切顯得那么祥和,已經絲毫感覺不到曾經戰火和硝煙,可是那些保衛國土頑強抗日的先民卻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鵝鑾鼻的燈塔到了肯丁,鵝鑾鼻不可不看。這是一個深入大海的半島,鵝鑾是當地土語意思是帆船,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塊像船帆的珊瑚礁石的得名,其實那塊石頭很象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因此也叫尼克松石。去半島的途中,路兩邊有夏季游樂的海灘,也有為野營者而設的營地,真想背著帳篷在這里徒步,露營,出海,那該有多好玩啊,可惜我們時間所限只能走馬觀花。鵝鑾鼻公圓里景色宜人,綠色的草地上錯落有秩的聳立著椰子樹,一派南國風情,難怪有臺灣夏威夷的美稱。順著步道登上一個山崗,眼前的景色豁然開朗,正前方是遼闊無邊的大海,右前方就是著名的鵝鑾鼻燈塔,藍天下白色的燈塔讓人眼前一亮。塔高18米,建于1882年,當時歐洲的海船已經頻繁的出入太平洋,而鵝鑾鼻半島正好在太平洋和巴士海峽的分界線上,在歐洲人的要求下,清政府在這里修建了燈塔,直到現在依然為從巴士海峽進出太平洋的船只指引著方向,是臺灣最南端的地標。從燈塔前的小路,穿過野菠蘿和榕樹構成的茂密森林,就可以來到海邊棧道。從這里放眼望去,海邊是怪石嶙峋的珊瑚礁海岸,上面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頑強的從巖縫里探出腦袋,給荒涼的礁石帶來一抹綠色,海邊還有幾個垂釣愛好者,走近看看沒有什么成果,也許對他們來說只要盡情的享受這美好的大自然就足夠了,并不在意有多大的成果。極目遠望大海無涯,看不到盡頭,可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巴士海峽的那一端就是菲律賓群島,而這片海洋就是扼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其軍事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草原上的風車肯丁也有草原,雖然不大但臨近海邊。風很大,草原上的被風吹的起伏不定,看起來極象海上的波濤洶涌,和旁邊的大海到也相應成趣。對于我們這群內地人來說比起草原大海似乎更有吸引力,所以大家都在海邊照相留影。由于風大所以在這里建起一個氣象站,綠色草原上白色的圓球狀的建筑其實也挺別致的。臺灣礦山資源并不豐富,基本靠進口,所以能源多利用高科技的能源,僅核電站已建成有3座,在建的一座。在風力資源極為豐富的肯丁,不僅有核電場還有最環保的風力發電廠,高高的風車也成為當地的一景。湖邊觀鳥臺灣的自然環境保護的還是很不錯的,很多河湖里都有水鳥飛翔。在肯丁有一處湖面是專門供人觀察水鳥的,我們去的時間有很多孩子在那里上自然課,認識各種自然狀態下的各種鳥兒。湖邊有一排很大的房子,一樓是各種鳥的標本和介紹,二樓是觀鳥的地方,大塊的玻璃幕墻前有許多望遠鏡,旁邊貼著湖里可以觀察到的各種水鳥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對照著觀看。觀鳥其中有很重要的項目就是定時記錄,時間地點看到的鳥類和羽數,有了照片和名字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的記錄下自己看到的鳥的種類和羽數,而且不會影響到鳥類的正常棲息。從望遠鏡看去,清楚的看到水中枯木上棲息的鷺鳥,姿態很悠閑,或梳理羽毛或從水中尋找獵物,還有很多也鴨子在水中嬉戲。雖然鳥的數量并不是很多,不能和三門峽黃河,甚至汝州溫泉鎮的小水庫的越冬水鳥的數目相比(也許的季節關系),但由于可以對照照片去數數自己看到的種類和數量,所以感覺還是很有收獲的。貓鼻頭貓鼻頭也是個半島,和鵝鑾鼻遙相呼應,如果臺灣島像昆蟲天牛的話,那么兩個半島好象天牛的兩只觸角。貓鼻頭由于半島的最前端有塊像貓一樣的巖石而得名,它的位子極為重要,正前方是巴士海峽,海峽的對面是菲律賓群島,左前方是浩瀚的太平洋,而右前方是咽喉要道臺灣海峽。站在這里我感覺臺灣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失去這塊陣地,掐斷這里的航線日本很快就會失去能源供給而陷入危機。 乘半潛艇看海底乘半潛艇看珊瑚礁是我很喜歡的節目,所謂半潛艇的水下部分的船體是玻璃的,可以清楚的觀看海底的珊瑚和魚類。在碼頭出發時向外望去,只能看到藍色的海水,出發后大約20分鐘船停了下來,大家都驚喜的歡呼起來,陽光透過海面撒向海底,海水很清澈,水底的珊瑚礁上珊瑚輕輕搖曳,魚兒在其中穿行,有的成群結隊,有的孤獨慢行,你可以對照船上的照片去了解你看到的魚兒的名字,人好象在水族館里游覽一樣,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妙。船又慢慢啟動,換了個地方停下,又一個大水族箱出現在我們眼前,好漂亮呀。不過看的時間不能過長,不然會很容易暈船的,還好我由于興致很高,直到回到碼頭也沒有出現問題,據說有游客暈船很厲害,被導游背上岸。肯丁給了我很多驚喜,也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間,我想今后有機會背著背囊睡袋在這里慢慢休息。11月13日 小硫球島去之前有朋友對我說很沒有意思,但去次臺灣不容易所以還是決定多走走看看,小硫球的行程就保留了下來。于是島民門進出的交通工具,所以船使用頻率很高,而且島民隨船帶很多生活用品,海產品,甚至還有摩托車,所以船上環境不是特別好,尤其船艙里一股怪味。好在時間不長,大概需要30分鐘,所以干脆站在船尾看風景。這一帶看來漁業比較發達,附近海上到處是正在作業的漁船,一般都是幾條船共同作業,將大網撒下后,幾條船一起起網,一片繁忙景象。在和其他漁船擦肩而過時,漁船掀起的波浪使得我們的船上下顛簸,有點要暈船的感覺。遠處出現一個島嶼的影子,那就是小硫球了。碼頭上方是個小鎮子,大部分居民都住在這一帶,島上戶籍上的居民有幾萬人,實際居住的只有幾千人而已,因為離島戶籍的人可以享受比較高的補貼,我們游覽車司機的戶籍是金門,可是長期工作居住在臺北就是這個道理。島上土地貧瘠缺水,人們的飲用水靠從臺灣本島運來,當地人主要靠漁業和旅游業過活。在島上游覽主要是環島一周,看島上珊瑚礁被海蝕后形成的奇特景觀,如果是自助游的話最好是租臺摩托車,比較方便愜意,島上只有一個加油站,汽車極少而且沒有牌照。我們乘坐電瓶車出發了,海風吹過很是愜意。在第一個景點美人樹下車游覽,珊瑚礁被海蝕后形成形態各異的洞穴和石縫,穿行其中好象走在迷宮當中,忽然間眼前豁然開朗,大海展現在眼前,海浪一波波涌來,拍打著珊瑚礁發出嘩嘩的聲響,此后的景點也都大同小異,都是這種珊瑚礁加海蝕形成的景觀。在烏龜洞看到一群老人在自娛自樂,有人拉弦兒,有人在唱,大概用的的閩南話,一個字也聽不明白,能明白的就是每個老人臉上洋溢的快樂笑容,旁邊兩只狗兒懶洋洋的趴在那里,說實話我真喜歡這種悠閑的氣氛,只有遠離城市水泥森林的地方,才有這種感覺,內心才能靜下來,很想讓時間長久的停留在這種時候,可是我不屬于這里,只是這里的匆匆過客,很快就必須回到那嘈雜的城市,回到那種我不喜歡的充滿浮躁的生活。車過一座小山,山頂出現一片營房,周圍用鐵絲網圍著,中間是座炮樓模樣的建筑,那是島上的軍事要地,趕快抓拍了一張照片,可惜車跑的太快照虛了。那是這次行程當中唯一看到的軍事設施,提醒我海峽兩岸其實還處于不安定的狀態。很快就乘車環島一周,說實話的確意思不大,不過如果在島上多停留一天,自由的到處走走,或者干脆坐在海邊呆呆看海一定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正因為我們過于匆匆,所以難以享受那種難得的悠閑,悠閑才是這個海島的主題。11月14日 高雄散記說實話作為臺灣的第二大城市,高雄給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陳舊灰暗雜亂無章,無法和大陸的大城市相比,景觀也一般,所謂的愛河夜游,聽起來浪漫異常,實際上兩岸的夜景在看過香港和上海的之后,簡直不值得一提。但這一切并不妨礙我對它的好感,因為臺灣城市和大陸城市的最大不同就是城市的外觀并不一定豪華,但一定干凈,內部的設施一定舒適。高雄的寺院很多,尤其在蓮潭池沿岸,龍虎塔,媽祖廟,觀音寺等等,里面供奉著傳統的各路神仙,不懂福建媽祖文化的我看的胡里糊涂,但一圈轉下來感受頗深。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很高的保存和傳承,不僅是古廟古建筑修繕如新,更重要的是滲入民眾中的那種信仰和各種傳統的祭拜方法,什么顏色的香是敬神的,什么顏色的香是祭奠先祖,用哪只手上香,怎么樣祭拜都有嚴格規定。每個行業都有自己要敬的神仙,不要簡單的把這些歸結為迷信,其實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故事和傳說中承載了歷史的某種真實的存在,不是寫在歷史教科書中,而是活在老百姓一帶帶的傳承當中,是活生生的歷史。在寺院里有很多免費的宗教書籍,可以自由帶走閱讀,瀏覽了一下,有很多是宣傳因果報應的,也許并不科學,可是每一個故事都在教育人們趨善避惡,從客觀上來說也有它的積極的一面。而且并不像**功那樣惟我獨尊,排斥其他宗教而是告戒人們要尊重別人的信仰,非常平和非常人性,這也許就是正常宗教和邪教的區別。臺灣各地也有許多**功的宣傳牌,問導游怎么看待**功,導游說雖然臺灣宗教自由不禁止**功,但是人們原本都有自由的信仰,而且正統的宗教派別也都對**功抱有反感,所以**功在臺灣并沒有什么市場。在高雄市區行車發現路兩邊有個奇怪的現象,街邊的一家店鋪門前放了一張香案,上面放了許多香和供品,前面的大鐵桶里面則燒著紙錢,剛開始以為這一家出什么事了,可緊接著又看到第二家第三家,幾乎每個店鋪不管經營什么都在門前的人行道上放了香案,原來這天是農歷的十六,當地的習俗是拜財神的日子,經商的人當然要在這天上香上供討個吉利,這其實承載著人們生意興隆的一種期待,和所謂的迷信無關。當地的人們顯然很習慣這種儀式,沒有人會抱怨占了人行道,也沒有人抱怨香煙紙錢污染了空氣。想想我居住的城市過年時,用浪費金錢污染空氣來禁止春節時燃放爆竹,覺得那簡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犯罪,因為燃放爆竹除了玩以外,實際上承載了人們驅除妖魔,一年平平安安的美好期盼。吃餃子放爆竹是過年的一種儀式,不明白為什么我們的這種權利要被剝奪。終于明白為什么端午祭被韓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不是別人搶走了我們的文化,而是我們的管理者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高雄這個名字帶著明顯的日本殖民地的味道,過去高雄叫打狗,和日語中高雄的發音非常接近,也許日本人是根據那個發音定下這兩漢字的吧。穿過城區我們來到西子灣畔,臺灣海峽的海浪不斷的拍打著海岸,為了保衛陸地不被侵蝕,海堤外沉放了很多巨大的鋼筋水泥制成的防浪石,陸地是受到保護,可是岸邊的珊瑚礁卻被破壞了,水中魚兒生物失去了生存的領地,看來生存和自然的保護是人類最大的課題,人類創造了文明,可是文明卻加速了自然的惡化,人類將是自然最大的破壞者,因為除了生存向自然索取的太多了。西子灣畔有一所著名國立中山大學,因為里面有一座蔣介石夫婦的別墅,所以我們決定到學校里面去看看。海堤的石頭上面寫滿了各式留言,大部分是一些男女山盟海誓的內容,看來臺灣的大學生也把大學當成解決終生大事的地方,戀愛成風,并且也有到此一游留言的愛好。雖然對臺灣人的公德印象分減了,可是發現臺灣人不僅優點,甚至連缺點都和大陸如出一轍,到讓我感到某中認同感和親切感。大概因為是上課時間,校園里很安靜人很少,為了不影響學生上課,我們沒有到教學樓里面去,沿著大路直接到了蔣氏夫婦的別墅,二層的小樓坐落在安靜的樹叢間,后面是西子灣的大海。小院的車庫靜靜的停著蔣氏夫婦從南京帶來的轎車,那車看起來那么古樸,好像一個經歷歷史風云變幻的滄桑的老人,在那里回味自己的過去。小樓的一樓是會客區和會議室,二樓是臥室及餐廳等私人空間。蔣氏夫婦出身不同,受教育不同,所以生活習慣也不同,他們能在一起相依相攜走過一生,共同面對那么多的風云變幻起起落落,一生不能說完美卻也應該是和諧的。由于兩人的起居習慣不同,一個早睡早起一個酷愛夜生活,所以夫婦倆各有各的臥室,中間有門相同。墻壁上掛滿了兩人的照片,看著照片上微笑的老蔣曾經被妖魔化的形象漸漸恢復了原來的形象,其實他還是很精神很有軍人氣質的。好奇的問導游文化差異如此大的兩人,他們一路走來到底是政治的成分多還是感情的成分多,導游說剛開始是政治的成分多,但在經歷了抗日戰爭,西安事變,解放戰爭到后來退居臺灣,感情的成分多于政治,應該是令人羨慕的模范夫妻,其實聽到的許多故事中都可以體會出作為軍人的老蔣其實有他細膩的一面。11月15日 阿里山我終于走近你 高山青澗水長,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耳熟能詳的歌使阿里山成為我的夢想,人們都說到了臺灣不去阿里山等于沒去臺灣,而今我終于有機會走近了他。 從阿里山山腳到山頂直線距離只有十五公里,可是順著公路走卻要在山間盤旋幾十公里,從山腳到海拔2600多米的山頂,一路上植物呈垂直變化,從山腳的熱帶林木檳榔,龍眼,相思樹,貴竹,到山腰成了大片的溫帶林木楠樹樟樹,還有大片的高山茶園,而到了山頂卻是寒帶林木臺灣杉、鐵杉、紅繪、扁柏。從車窗望出去,景色宜人自不必說,好象在看一場有關植物的科技片,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植物的常識。 森林,云海,晚霞,日出以及高山鐵路是阿里山的五大美景,只有住下來慢慢欣賞才能全部看到,象我們這樣的匆匆過客只能遺憾的看到森林,而鐵路也只能看看火車站,而不能乘坐享受,這真是很大的遺憾。 在阿里山火車站,站臺空蕩蕩的沒有人也沒有列車,兩根鐵軌從山下方向而來,又消失在幽暗的森林里,安靜的有點凄涼。已經退役的火車頭靜臥在一邊,仿佛在訴說昔日的輝煌,旁邊還有個高大的機器,一看說明是木材集散機。阿里山豐富的木材資源曾經是日本殖民者掠奪的對象,這條高山鐵路就是當年運輸木材而建的。 走進紅繪林中,原本就是陰天,里面更顯得幽暗。雖然穿著厚厚的條絨外套,還是很冷。抬頭望去,高大的紅繪樹枝葉繁茂,遮天閉日,想象如果是晴天陽光從縫隙中透過,一定是光斑點點,令人心曠神怡。不過陰天也有陰天的情趣,幽暗的樹林中也很多形態各異的樹樁,那是砍伐后留下的,現在也成了一景,有的像豬,有的像牛,有的像心字,總之你有多少想象力就有多少東西。 沿著林中棧道前行,前面出現一個湖面,那就是姐妹潭,一汪碧水上面是個茅草的涼亭,自然而古樸。霧氣不知從何處漂來,一切都朦朧似夢似幻。當我們拍完照片準備離開時,霧氣又突然之間不見了,一切又那么清晰,好象剛才的一切都是夢中一樣,那種感覺真的很奇特。山上還有很多櫻花樹,據說都是日本統治期間栽種的,如果是3-4月份,櫻花盛開的季節,粉紅的花陰下賞花飲酒,想必也是很愜意的。 我們去看了有3000年樹齡的神木,站在樹下人如螻蟻一般,樹有多大你就可以想象了。過去這里想這樣的大樹有很多,現在的大部分紅繪雖然高大,但也就是幾十年的樹齡,以前的樹基本上被日本人砍掉運走了。在附近有座日本人建立的樹靈碑,這真是絕妙的諷刺,對被掠奪的臺灣人民他們沒有負罪感,卻對砍掉的樹的靈魂抱有愧疚,立碑慰靈,真是假慈悲,現在成了掠奪者的罪證。 當離開阿里山的時候才發現歌里面美如水的姑娘和壯如山的少年都沒有見到,這和想象有很大的距離。11月16日 日月潭游記到了臺灣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必游之地,因為對于大陸人來說,除了臺北,臺中,高雄,基隆等地名之外,大約能叫上名字也就是這兩個地方了。車子順著盤山公路上行,眼前突然出現一片碧綠的湖泊,那就是日月潭了。這是一個海拔700多米的高山湖泊,周圍被2000多米的群山包圍,用綠水青山來描述這里最為恰當。爬上位于小山上的玄光寺,整個湖泊盡收眼底,湖的當中有個綠玉般的小島,那是當地邵族人的圣地光華島,過去只有邵族里身份很高的人才能在舉行祭祀儀式時上島,原本8公頃的小島,由于水庫蓄水抬高了水位,只剩下很小的一塊,遠遠看去好象一塊綠玉,所以也叫玉珠島。光華島將湖面分割成一個圓形一個半月型的兩個湖面,日月潭由此得名。日月潭碧水如玉,有陰柔之美,而環繞周圍的高山又付與它陽剛之美。從碼頭乘上游覽船,船頭推開碧波前行,遠處群山層層疊疊,薄薄的霧藹中影影錯錯,好象一副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山上有座佛塔,那就是玄奘寺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部分遺骨,在抗日戰爭期間從南京被日本人帶到日本,直到1966年才又漂泊到臺灣,葬在玄奘寺,不知何時才能回到他原來的家。在日潭的盡頭有個螃蟹狀的建筑,那是發電場的廠房,旁邊有幾座水上人家,小小的船屋和山水畫中一模一樣,那種悠閑的感覺讓人很想像陶源明一樣隱居與此。綠水青山隨著船移動的速度向后移動,好象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美不勝收。船停了,在湖中央的光華小島。中心的彈丸小島才是真正的光華島,而我們站的地方其實是人工浮島,是為了保護光華島而專為游人建立的。站在上面浮島輕輕起伏,多少有點想暈船的感覺,但周圍綠草如茵,景色非常優美。光華島上有邵族人祭祀用的牌坊,還有幾棵蒼勁的柏樹,上面還落著幾只不知名的水鳥。離開光華島船在月潭中行駛,前方岸上出現一座暗紅色的建筑,那是曾經的蔣氏夫婦的別墅,現在則成了一家5星級酒店。酒店的岸邊蔣氏的游艇靜靜的臥在那里,仿佛等著主人的回來,而涼亭下面的碉堡則默默訴說著昔日輝煌,山坡上一座黃色屋頂的教堂是宋美齡的專用教堂。在月潭的一角我們看到了日月潭的出水口,泉水咕嘟咕嘟的向外冒,旁邊測量水位的石青蛙像疊羅漢一樣,可以根據淹沒第幾只青蛙來確定水位的高低。船抵達碼頭,碼頭上木棧橋上擺滿鮮花,兩旁停滿了各色游艇,很有點歐洲的感覺。碼頭旁禮品店林立,琳瑯滿目的小禮品讓人不忍離去,燒烤小攤上的小吃令人垂涎欲滴。穿過商店街,來到邵族人的小店,說是看表演,其實是為了賣東西,美其名曰是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生意也算作的動足了腦筋。
關鍵字: 臺灣島 地平線 大海 日記 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