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逍遙津公園(逍遙古津)
素稱“三國故地的合肥,由于魏、吳長達30余年的爭奪,曾遺下眾多與三國有關的故址。有證可考,有史記載的就有三國新城、袁術墓群、箏笛浦、藏舟浦、回龍橋、飛騎橋、斛兵塘,以及古逍遙津與教弩臺。 上述的故地遺址中,其中多數由于歷史的變遷、戰爭與自然的影響,其蹤影俱湮沒不存。現保存較為完整、可尋可見的只有逍遙津和明教寺(教弩臺)等幾處。逍遙津位于合肥老城區東北角,與教弩臺僅一步之遙,以三國時期的古戰場而載入典籍。逍遙津又名“竇家池,“斗鴨池,古為淝水上的津渡。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孫權率10萬大軍攻合肥未下,軍還,為曹操守將張遼所襲。孫權退至此地,津橋已被拆除,孫權乘駿馬飛越淝水脫險,后人名此橋為飛騎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逍遙津占地31.3公頃。全園以水系自然地分為東西兩園。園內景點密集,移步換景。東園為青少年活動區和兒童樂園。中間一片大草坪,為游人集結娛樂的廣場。東南角是動物園,有珍禽異獸和千姿百態的水族。東北角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蘧莊和搖槳蕩舟的的游船碼頭。西園以植物造景為主,配合建筑和園林小品,有梅花山、牡丹園、杜鵑園、藏幽園、盆景園、獨秀峰等勝景,各種奇花異草,爭妍斗艷。園內鬼斧神工的假山怪石、小橋流水、水榭回廊、樓臺亭閣,皆相隔在舉步之間。游人入園,曲徑探幽,如入仙境。 現橫掛在公園南大門上的匾額“古逍遙津四字,系清末宣統皇帝的老師、太子少保陸潤癢所書。園內不僅完整地保存一座曹魏大將張遼的衣冠冢,還有一尊橫刀躍馬的張遼塑像;東吳孫權敗陣的飛騎橋也在園內恢復重建,更豐富了逍遙津的內涵意境。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與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這部膾炙人口的名著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吳志》中的記載,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并以一首“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后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的七言絕句對當時的戰況和情景作了生動的記述。逍遙津公園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東北角,園址古為淝水上的一處津渡。園名緣于古書《莊子》中的名篇《逍遙游》。公元3世紀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合肥隸屬魏國,是江淮咽喉,軍事重地。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乘曹操興師西征漢中張魯,合肥空虛之機,親率10萬精兵,企圖一舉攻占合肥,達到向北打開通向中原通道的目的。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張遼,面對強敵壓境、敵我實力對比懸殊的危難局面,臨危不懼,履險如夷,毅然率領將士出擊迎敵。在張遼英勇卻敵精神的感染下,魏國將士眾志成城,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大敗吳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戰場遺址就在今逍遙津公園一帶。在1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逍遙津這個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經滄桑。宋代乾道年間,合肥城擴大,逍遙津被圈入城內。明代官僚竇子
關鍵字: 爭妍斗艷 家喻戶曉 樓臺亭閣 衣冠冢 逍遙津 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