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禮佛
無錫是個善于造景的城市,九十年代的“歐洲城、唐城”等主題公園開創了國內先河。無錫也是一個善于打“太湖牌”的城市,雖然,臨近的姑蘇古城歷史上與太湖更加親密,但是,近年來無錫人卻把太湖的文章做得最足,在眼波浩渺的太湖之畔,無錫人又建造了一座集山水與文化、宏大與精巧于一身的佛教主題公園——靈山勝境。可能是因為靠得近了,近在咫尺的靈山勝境卻一直沒有造訪,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我們終于按耐不住心動,驅車踏上了前往靈山的旅程。由于出高速時早了一個出口,摸索了半天才來到靈山,也許是考驗我們朝拜的誠意吧。停車、購票,進入靈山勝境的大門已經接近中午,為了減輕背包的負擔,我們首先消滅起干糧,遠遠看見一處宏大的噴泉隨著肅穆的音樂起舞,等到我們明白過來,才知道已經錯過了一場“九龍灌浴”表演。一路進去,看過巨大的佛足印,踏上寬闊的菩提大道,根據導游的提示,我們依次踏過道中的蓮花和蓮子;來到阿育王柱下,一面了解石柱的來歷,一面為這石柱的巨大而感嘆,16.9米、重大200余噸的石柱是由整塊花崗巖鑿成,令人嘆為觀止;剛剛表演完的“九龍灌浴”周圍還是濕的,九條青銅鑄就的飛龍和一組組神態各異的供奉圍繞著巨大的蓮花寶座,我們一邊拍照留念,一邊問好下一場表演的時間;降魔成道雕像前的廣場上漫步著一群群白鴿,吸引了眾多的游人駐足,一些調皮的鴿子居然飛到了佛祖的頭上,實在是無法無天;百子戲彌勒和佛掌相對分布在大道的兩旁,巨大的佛掌高達11.1米,被虔誠的游客摩出了一圈光亮的痕跡,一百個嬉戲玩耍的孩童攀爬在笑瞇瞇的彌勒背上,給肅穆的靈山平添了幾分活潑。經過一連串的樓梯,終于到達了大佛的腳下,雖然還要購買門票,但是,抱不到佛腳是不甘心的,我們還是心甘情愿地購票入內。在和大佛親密接觸之前,先來到了佛學博物館,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佛教文物的復制品,還有佛教起源與發展的介紹,更有惟妙惟肖、微縮的云岡石窟,一番游覽下來,不知不覺地學到了許多佛教知識。終于抱到佛教了,88米的巨大銅佛,每個腳趾頭都比一個常能還大,每個腳趾頭也都被摸得亮亮的;從蓮花座上沿著大佛的目光看出去,頓時覺得心胸無比開闊,雖然不懂風水,也能感覺到此處的風水之妙;從蓮花座上仰望大佛,只覺得寶相尊嚴,不由心敬重。從蓮花座上走下來是隨喜堂和萬佛殿,隨喜堂里展示了格式的佛文化紀念品,而萬佛殿里供奉著數千尊小金佛,每尊佛前都點燃了一盞心燈,走進萬佛殿,仿佛來到了佛的國度。走下蓮花座,我們一路緊趕慢趕地趕回九龍灌浴,走到一半,“九龍灌浴,花開見佛”的表演已經開始,在莊嚴的佛歌聲中,金色蓮花慢慢打開,一座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徐徐生起,九龍口中噴出一股股清泉,為太子佛像沐浴,頃刻間鼓聲大振,飛舞的噴泉中隱約出現彩虹,太子在水幕中旋轉一周,注視著廣場上朝拜的人們,而游人們在著肅穆的氣氛中,只會從心里產生一種敬意,一種對佛的無比尊重。不知不覺中,蓮花慢慢合攏,太子佛像也隨著漸弱的音樂隱入花中,而此時的游人依然肅靜,直到樂聲停止、九龍歇息,才慢慢散去。游罷靈山勝境,彷佛經過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再看周圍的山水,覺得更加秀麗了,或許這就是佛教文化的魅力吧,雖然,我并不是一個佛教徒。
關鍵字: 主題 佛教 古城 無錫人 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