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萬松書院
清統治者對于書院教育的態度雖然有所轉變,但實際上,他們納書院于官學的軌道,將自由講學改成時文(八股文)訓練,與官學一樣,完全成了科舉的附庸,已完全改變了書院傳經講學的初衷。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先生等熱心于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決定依據史料記載和留存的遺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經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鳳凰山管理處歷經3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建設,于2002年10月建成并向游人開放。至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500年前的quot;名校quot;風采。重建后的萬松書院,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書院的主體建筑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墻、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quot;求之于心而無假以雕飾quot;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院內有建筑1600平方米,主體建筑如品字型牌坊、仰圣門、毓粹門、明道堂、大成殿、quot;萬世師表quot;平臺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學齋、御碑亭等分列兩側,其他的亭臺樓閣則依據自然山勢,星羅點綴。書院內嘉花茂樹,修篁奇石,交布其間,周圍蒼松掩映,小溪潺潺,遙可望雷峰夕照、寶石流霞,近可聽松濤泉流、蟲鳥和韻。院內尚有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書院遺址、小九華山石刻等文物古跡,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
為使萬松書院能夠完整地再現古代書院必備的藏書、祭祀、講學三大功能,讓游人對古代書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資增建講堂正誼堂及部分服務配套設施,其建筑風格與室內陳設風格與原有建筑一脈相承,即完整地展現了古代書院的風貌,又滿足了現代旅游業的實際需求。增建部分已于2004年10月1日向游人開放。
關鍵字: 萬松書院 書院 杭州 浙江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