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到了福州,當地的朋友建議有空要到三坊七巷去看看,說它是福州這座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占地40公頃,白墻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南后街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西側有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
在大街的入口處,從涼棚檐飄出一股股白霧,這應該是夏季噴霧降溫的設施吧
精美的門頭造型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百年同利,中華燕皮”的同利肉燕老鋪的肉燕,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于文物保護單位。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后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泔液境是南后街整體修繕后惟一沒進行重修的古建筑。據宋《三山志》的記載,曰:“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蘇公井也”。
附錄:品茗文化三坊七巷“精”之所在(福州新聞網/2010-5-24)
閩都福州作為一座具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諧融合、鐘靈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性格,使“三坊七巷”的空間位置更加突出、“精·氣·神”更加彰顯:一是具結眾多的城市文脈。《竹間續話·卷二》將其諸多城市文脈概念歸結為:“福州別稱曰閩中(宋曾鞏《道山亭記》:‘福州治侯官,于閩為中,所謂閩中也’。),曰晉安(晉時衣冠士多避地于此),曰三山城(城內有烏石、九仙、越王三山),曰榕城(以產榕稱),曰東冶(以越王冶鑄名),曰東甌(為古東甌地)。”同時福州因位于東海之濱,又稱“左海”。多元的文化形態使閩都福州古城的文脈更加豐富多彩。二是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閩都福州山水形勝,古城內有“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誠如鄉人在《竹間續話·卷二》中所述和感慨:“會城南面,山有回案:橫山第一、天寧山第二、高蓋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環束有九條:到任橋第一、安泰橋第二、九仙橋第三、洗馬橋第四、虎策橋第五、沙合橋第六、萬壽橋第七、江南橋第八、烏龍江第九。今山成鑿,水或塞,命脈之說,形勝之言,可弗論矣。”里人董應舉亦云“省城水法,龍腰東北諸山之水,匯于溪,送入湯水關。龍腰西北諸山之水,匯于湖,送入北水關,此二送龍水池,最妙。”時人評點:“惟福州四出之山,遠而不逼。……有山水之樂,無山水之隱。”三是具備和諧的人工組織。閩都福州古城以自然環境的優勢為依托,經過歷代的規劃建設,在修筑堅固城池與爭取優美景觀兼顧的前提下,最終形成了“右旗左鼓、三獅制五虎、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空間格局,“一條碧水練鋪地,萬疊好山屏倚天”,正如里人在《竹間續話·卷二》所言:“鄉人謂鼓樓為龍頭,雙門為龍鼻,九仙、烏石二塔為龍角,到任橋東西二河為龍須,越山之半跨城外者為龍腰,而南臺又有龍井、龍潭,白龍、烏龍二江之稱,則福州固一龍地矣。”閩都福州古城布局組織和諧、結構特色顯著,歷來為世人所推崇。四是具象地形成了以“三坊七巷”為典型代表的坊巷里弄的街區格局。古代中國城市的形制多為方形和矩形結構,要求街道和城墻走向大體一致,街道東西、南北端直,以體現“天圓地方”的觀念,使城市顯得整齊、大方。相應地,居民區也多為方形或矩形,唐以前稱為里坊,里坊有圍墻,進而才看到院落的門戶,宋以后延伸為廂坊。福州史上六次拓城都沿續此種規劃理念和軸線格局。“三坊七巷”也因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筑,被譽為“全國留存至今最好的歷史文化街區”。五是具存悠久的文化底蘊。閩都福州歷來書院林立、文化昌盛、地靈人杰、英才輩出,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在福州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如唐代李陽冰在烏石山題刻有篆書摩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宋李綱、文天祥、陸游、辛棄疾、朱熹和近現代的左宗棠、郁達夫等都在福州留下眾多名篇佳作。同時,福州百姓歷來崇文尚德、重教樂學,各類名門望族文脈延傳,蔚為大觀。而作為閩都古城福州文化以及建筑代表的“三坊七巷”更使閩都古城的“精·氣·神”愈加彰顯、閩都文化的品位愈具影響力。
“精·氣·神”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中醫認為“精·氣·神”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古代講究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三寶,如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風水火,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神”是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表現方式。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動力是“氣”,而生命的價值體現就是“神”。“三坊七巷”一如人,因其奇特的建筑“精”髓、濃烈的閩都“氣”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韻,而保持著流傳千古的神秘色彩,成為閩都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不朽的名片。
三坊七巷的“精”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三坊七巷”是全國省城中心城區內較大的傳統街區之一,是明清時期傳統建筑的聚集地,也是古代都市“里坊制”街區遺存的重要代表。她能承延至今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精”之所在),首先在于她是古代建筑的“精”髓展現,是一座藝術寶庫。
1.她是古城理念的精到體現
“三坊七巷”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中國古城“方格網”或“棋盤式”建筑理念的代表。其建筑的基本形態,是古城典型的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組合。這與南方地區炎熱、多雨、潮濕的河口盆地環境相適應。同時,因為“三坊七巷”位于城市核心區,為了與周邊窄長坊巷格局相對應,古建筑大多以高聳前沖的馬頭墻圍護而成高墻深院、重門迭落的形式。外以坊巷劃界,內以巷弄溝通,外設坊墻、內立巷門,是中國古代“里坊制”古街區基本形式,是古代城市形態由“里坊制”向“廂坊制”擴展有機銜接的精到體現。“三坊七巷”中大量的傳統建筑,已經成為閩都福州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最佳寫照。
2.她是古代建筑的精美范例
“三坊七巷”古建筑大致可以分為組合式、多進式、單進式三種。單進式三合院是傳統建筑的基本構成單元;多進式建筑往往是由單進式三合院沿縱向軸線重重延展、有機組合而成;組合式建筑是由三合院式建筑往左右及縱深方向同時疊加、延展的結果,這類建筑占地廣大、裝飾精良、布局嚴謹、動靜有致,是構成“三坊七巷”建筑文化遺產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坊七巷”現存明、清、民國時期159處20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其中既有宮廟、祠堂、會館等公共建筑,更有大量地方特色鮮明的木構架院落式住宅建筑,盡顯當時的傳統風貌與高超工藝。
3.她是坊巷院落的精品薈萃
“三坊七巷”自北往南,劃地建房,平行排列,中間留一條縱貫南北的通道,因與南大街平行而稱后街,再因地處通道南段而又名南后街。傳統街區以南后街為南北主軸線,西側以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為主要構架;東側以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七巷”為主要構架;另有許多交錯彎曲的小巷穿插其中,組合出魚骨“非”字形格局。同時“三坊七巷”院落式的建筑設計,綜合性地解決了防衛、通風、采光、群居等基本需求,也體現了古人居家建筑“象天法地、取法四象、壺中世界”的內在追求。古代望族和士大夫的院落就在這一理念和格局中集聚展薈。
4.她是雕刻裝飾的精湛詮釋
國古代高超的雕刻裝飾藝術可以從“三坊七巷”的建筑群中找到注腳。“三坊七巷”的建筑裝飾以木雕、灰塑、石雕為主。木雕遍布于建筑內的可見部位,建筑構件如廳堂前方的吊柱、軒頂、斗拱、雀替等;建筑裝修如戶內的門窗、隔扇、門罩、掛落等。灰塑主要見于建筑立面墻頭牌堵、內檐墻堵、山墻翹角、屋脊等部位。精湛的石雕藝術隨處可見。各類雕、塑裝飾圖案造型雅致、內容豐富,表現出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精湛的藝術品位。
5.她是園林藝術的精致代表
“三坊七巷”園林的建筑形式主要有花廳、樓閣、亭榭以及假山、魚池、盆景、樹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推穿行于假山池沼之中的“雪洞”以及臺榭建筑等。“三坊七巷”園林建筑是最具士紳風范的建筑類型。大戶人家往往圍墻筑室、堆土挖池,形成獨具風格的園林小品建筑,體現了“天人合一、外適內和、返璞歸真、可居可游”的中國古典園林精神,滿足了士紳們“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模山范水”的高雅情懷。
6.她是傳統工藝的精妙呈現
“三坊七巷”儼然是一座藝術寶庫,她不僅蘊藏著異彩紛呈的建筑風格與特色,而且還見證著精妙絕倫的傳統工藝。南后街是“三坊七巷”最繁華的商業區,區內商賈云集,游人如梭。在長不過600多米的街面上,曾匯集了書肆、刻坊、花燈、裱褙、家私、銅器、古玩、筆莊、脫胎漆器、當鋪等許多傳統工藝行業。我國第一部外文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是從這里刊刻出版的,把福州鄉賢林紓推上了中國譯壇泰斗的寶座。這里還曾開有專門制售毛筆的品牌筆莊,產品遠銷臺灣和東南亞;也有置辦婚嫁妝奩和家具的商店,便民利市旺街。后來又有裝裱工藝與花燈手藝相映成趣、精妙絕倫。
7.她是有福之州的精神象征
“三坊七巷”是閩都福州山形水系的連接點,并以其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豐富了城市軸線主脈的內涵,成為實現城市氣脈融通的關鍵節點。在這里,從垂直的方向觀看天際線,遙望屏山——烏山——于山的格局,可以體驗空間之壯美;從水平的方向順著坊巷的流動,臨流于安泰河——白馬河——直出閩江的水系,可以觀照空間之柔美。在這片得天獨厚的神奇土地上,不但盛開出一朵朵建筑藝術奇葩,還走出了一大批諸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正是建筑風格的烘托與文化遺存的涵養,使“三坊七巷”成為閩都福州城市精神的象征。
關鍵字: 三坊七巷 中國歷史 博物館 古城 房屋